上海应率先实现社会比较充分就业
创业新闻 加入时间:2010/6/6 18:37:25 科杰在线 pc354.com
就业是民生之本。上海已经具备率先实现社会比较充分就业的条件与基础,完全有必要也有可能率先于全国实现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在实现社会就业比较充分的过程中,有待根据经济社会发展与就业状况,不断完善调整促进就业政策,及时解决促进就业过程中的问题与瓶颈,充分发挥促进就业对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的重大作用,率先实现社会就业比较充分。
一、上海有必要率先实现社会就业比较充分
就业是民生之本,《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2020年实现社会就业比较充分的目标。上海当前已具备率先实现社会就业比较充分的条件,有必要也有可能率先于2015年实现社会就业比较充分。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深入推进就业体制改革,总量就业人数不断扩大,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城镇登记失业人员趋于缩小。总量就业人员由1978年的698.32万人增加至2006年的885.51万人。上海率先实现社会就业比较充分既有必要性也有现实性。上海当前大力推进“四个率先”与构建“四个中心”、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善民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均要求率先实现社会就业比较充分,不断扩大就业。率先实现社会就业比较充分是有效推进相关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必要前提。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有效促进就业,构建了有效扩大就业的综合政策体系,经济持续快速全面发展。当前全市上下努力扩大就业,为率先实现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上海完全可以率先于全国实现社会就业比较充分。
社会就业比较充分,是指存在一定水平失业率的情况下实现的充分就业。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要确保绝大多数有劳动能力且愿意劳动的劳动者实现就业。自然失业率是客观存在,实现社会就业比较充分时,城镇调查失业率要高于自然失业率并被控制在一个合适的水平,城镇登记失业率也要被控制在一定水平之内。据有关研究,我国的自然失业率在零贰年达到最大值为5.6%,2000年后一直在4.8%-5.6%的范围内波动,相对稳定。根据这一研究结果,将自然失业率近似取为5%较为合理,上海要实现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即城镇调查失业率要控制在6%以内。考虑到就业总量人员与城镇登记失业人员的不断上升,城镇登记失业率需要控制在4%以内。
二、上海有效促进就业的措施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为有效促进就业,大力构建健全完善的政府责任体系,充分发挥政府扩大就业的应有作用,积极发挥劳动力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持续推进完善职业培训与职业指导,有效推进创业,充分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重大作用,不断完善就业托底机制,有效促进弱势就业群体就业,通过努力扩大就业,有效发挥了改善民生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作用,也为率先实现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首先,充分发挥政府促进就业的重大作用。构建健全完善的政府责任体系,不断健全完善市、区(县)、街道(镇)三级政府促进就业责任体系,大力推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通过新增就业岗位计划、控制岗位流失、构建健全市场化就业机制、形成灵活多样就业方式与构建城乡统一就业体制等,不断有效促进就业。
其次,积极发挥劳动力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采取积极措施培育健全劳动力市场,通过出台相关就业法规,畅通劳动力供需信息,构建失业预警制度,加强劳动保障监查力度,积极完善劳动关系调整方式,加强劳动力市场宏观调控等措施,努力发挥劳动力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再次,大力加强职业培训与职业指导。努力构建包括岗前培训、开业培训与在职培训等在内的针对不同群体的多层次职业培训体系,完善政府购买培训成果运作模式,不断健全完善政府与市场相结合、市场化为主的职业培训机制,持续提升劳动者人力资本水平。通过构建健全完善运转良好的职业指导体系,有效促进劳动者顺利就业,积极实现企业用工与劳动者就业的双赢。
第四,努力改善服务,有效扩大就业。不断加强改进对劳动力市场的管理服务,通过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构建劳动保障管理信息系统,完善扁平化沟通机制等措施,“三级结构、四级网络”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为促进就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立足居委会的就业援助员队伍为扩大就业也发挥了良好作用。
第五,大力培育良好创业环境,有效促进创业。不断完善开业指导服务,努力提高创业培训质量,做好开业指导和创业项目扶持,努力加大开业贷款担保和贴息的力度,建设创业园区,积极改善创业环境,积极促进非正规劳动组织孵化为企业,有效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应有作用。
此外,努力健全完善就业托底机制,有效维护社会稳定。就业托底机制是解决困难群体就业与维护社会稳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创了专门针对就业困难人员的公益性劳动组织,不断加大对就业困难群体的安置力度,开发了一批“万、千、百人就业项目”,有效安置双困人员,努力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
上海在促进就业取得较好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有必要在率先实现社会就业比较充分的过程中努力解决。有待进一步发挥经济发展创造就业岗位的作用,不断提高政府促进就业的效率与改进完善促进就业的办法,更加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持续提升劳动者人力资本水平,有效协调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与扩大就业,尽快出台有效促进创业的政策体系,更充分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重大作用。同时,一些促进就业政策的负面作用将逐步积累与显现,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将出现一些新的就业问题与瓶颈,未来一段时期就业总量与结构矛盾共存并可能进一步恶化,劳动者总体人力资本水平较低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矛盾将更加突出,劳动力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率先实现社会就业比较充分也将面临较为严峻的挑战。
三、上海率先实现社会就业比较充分的措施
为率先实现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要求在努力提升总量就业水平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劳动者的人力资本水平以满足经济社会事业的需要,实现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岗位的良性互动。进一步改进与提升政府促进就业工作的效率与方法,妥善处理政府促进就业的作用与劳动力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健全完善劳动力市场,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从制度设计上加大促进创业的力度,尽快出台促进创业的政策体系,用有效政策弥补创业氛围的不足。加大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加大对企业合法用工的监督检查,有效确保劳动者权益。通过健全完善职业培训体系与加强职业指导,有效加强劳动者就业观念教育,不断提升劳动者的就业、创业与职业转移能力,真正确立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的主体地位。在提升总量就业水平的基础上,重点解决就业结构问题。进一步完善就业托底机制,确保就业托底机制公平与效率的有效结合。
首先,进一步充分发挥政府作用。为扩大就业岗位奠定坚实的经济发展基础,改善就业结构,扩大就业容量,实现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构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机制,在对改革开放以来促进就业政策全面深入评估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教训,积极发展大就业容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与中小企业。进一步健全完善多层次的促进就业机制,深入落实各级政府的促进就业责任,充分发挥社会合力,多层次多渠道拓展就业渠道,有效推进更加灵活的就业方式与鼓励政策,加强劳动者就业观念教育,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出台有效促进创业的综合性措施,大力培育有利于创业的宏观环境与城市文化,充分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重大作用。不断健全完善制度化、专业化与社会化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健全公共就业服务网络,提高公共就业服务水平,提供个性化的公共就业服务方式。持续健全完善失业预警制度,加强失业调控,有效预防突发性、集中性失业情况,努力减少长期失业人员数量。进一步健全完善相关法规,构建有效监管企业的体制与机制,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的监督检查,有效维护劳动者权益,督促企业肩负社会责任,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扩大就业发挥重大作用。进一步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有效实现就业与社会保障联动。
其次,更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促进劳动力市场的健全与完善,真正确立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的主体地位,以经济手段与市场手段调控劳动力市场,促进劳动力的正常流动,减少劳动力流动成本,规范劳动力需求行为,协调处理政府与劳动力市场的关系,努力实现劳动力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劳动力市场监管、劳动保护和劳动执法监察,规范用工行为,完善劳动监察队伍,改善监察手段,进一步完善网络化监察,依托劳动保障信息平台,提高劳动保障监察效能。
再次,充分发挥劳动者自主解决就业的作用。进一步努力发展教育与职业培训体系,不断提升劳动者的就业、创业与职业转换能力,加强劳动者就业观念教育,促使劳动者切实转变观念,调整期望值,在日益竞争激烈的劳动力市场获取相对优势地位,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能力与自我解决就业的意识。努力培育有利于劳动者提升劳动技能与扩大就业的宏观环境与社会氛围,有效防止青年劳动者成为新的就业困难人员,不断缩小就业困难人员数量。针对低保人员出台有效的措施,严格低保审批,有效减少低保人员,防止低保成为阻碍扩大就业与影响公平效率的瓶颈。
此外,督促企业肩负起必要的社会责任。企业要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有效维护劳动者权益,为扩大就业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做出应有的贡献。在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企业的管理、引导与干预,有效保护劳动者权益,继续实施和完善鼓励企业增加就业岗位、加强就业培训的财税、信贷等优惠政策,健全完善促进就业的财税金融政策,构建有利于创业的宏观环境与良好氛围,努力促进中小企业与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全面建立用人单位守法诚信制度,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与企业裁员机制,健全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改进劳动争议处理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