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任深圳市人才服务公司主任曹荣新自述
"蓝领专家"孔祥瑞:我亲眼见证中国港口一天天长大 “洞庭粮王”话今昔
新华网深圳10月14日电(记者吴俊)在深圳市宝安北路,有一个著名的人才大市场,这里几乎每天都挤满了从五湖四海来到特区寻梦的人们。深圳是全国第一个建立人才市场的地方,首任深圳市人才服务公司主任曹荣新今年已70岁,回忆起当年创建这个“第一”的过程,他感慨万千。以下是曹荣新的自述:
我1984年调入深圳市人事局筹建人才服务公司,后来成为第一任深圳市人才服务公司主任。“人才市场”在今天看来似乎很平常,但在当年却是不可想象的事情,人事部门当中存在不同意见,很多同志都说:“不想把人作为商品去市场交换。”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已从“一定终身“、“单位所有”的旧观念中惊醒,开始冷静地审视社会,重新选择自己的位置。全国各地的求职信像雪片一样飞向深圳市人事局,可当时深圳市人事局没有办法处理这些求职信,信件装了好几麻袋。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在新的人才流动面前,受到了强烈冲击和挑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按照上级部门的要求,开始白手起家创办深圳市人才服务公司。
刚开始整个公司只有我一个“光杆司令”,后来才有了会计和出纳。1984年,我们借钱300元,刻公章,做牌子,买开水瓶和茶杯,凑齐了办公用品,正式亮出了“深圳市人才服务公司”的招牌,这个招牌一下子就打响了,上门咨询、求职、找工作的人络绎不绝。
因为当时上级部门的批文注明,人才服务公司属于事业编制,企业管理,自负盈亏,独立核算,因而没有办公经费,一切都要自己想办法。当年公司就设在小区的一间小民房里,木制办公桌椅、台式电扇、简易空调等是从深圳市人事局淘汰过来的。办公条件虽然简陋,但大伙的创业热情很高,乐在其中。我每天的任务就是上下奔走,调查市场,或是在深圳市人事局收到的几麻袋求职信中寻找信息。
后来我想到,只有为人才供需双方设置一个固定的交流场地,才能让人才们更快更好地找到“婆家”。那时候,资金、生产、技术市场都开放了,可是人才交流市场还是新鲜事物。为了让更多人认同“人才市场”这一设想,我连夜写了篇文章发在当地的报纸上,其中写道:“特区本身带有试验性质,为什么人事制度不能改革试点?我们就是要摸着石头过河,闯出一条路来,杀出一条血路来!”
我这篇题为《深圳应继续拓展人才市场》的文章引起了热烈反响,很多领导对我的想法表示支持。1988年,我们深圳市人才服务公司借了60万元钱,在深圳市华强南买下750平方米房屋,成立了“人才市场”,主要服务深圳特区成立之初的三资企业,这是全国第一家有固定场所的人才市场。我记得,“人才市场”开业之日,当时的深圳市长亲自题字,省市部门领导前来祝贺。虽然总共只有十六七家摊位,但成千上万的求职者里三层、外三层,把摊位挤得水泄不通。
1988年的头4个月,内地高等院校应届毕业生前来求职者就达5万余人,其中研究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这些人才经过细心筛选、热情推荐后,源源不断地流向深圳市各行各业,尽显身手,创造财富。
由于三资企业、民营企业没有人事权,不能直调人才,聘用手续和档案材料也无法办理,流到这些企业的人员成了“没娘的孩子”。我们深圳市人才服务公司于是既当“红娘”,又当“慈母”,把通过人才服务公司流到这些企业的人员当成自己公司的一员,为人才们建立档案库,专人负责办理调、聘手续,托管全部材料。每逢春节还邀请人才们“回家看看”,举行联欢会,拍全家福。
1993年,人事部召开全国人才人事工作会议,我作为代表在大会上发言,介绍了深圳创建“人才市场”的经验。会议期间,全国各地的人才人事工作者们纷纷向我“取经”。随后,深圳经验迅速推广到全国,“人才市场”如雨后春笋一般在全国各大城市兴起。
如今,当年仅750平方米的“人才市场”已发展为“人才大市场”,面积达2万平方米,可容纳400多个标准展位,每天接待超过200家用人单位和1万多人次求职者,日均向社会提供3000至4000个就业岗位信息。从1997年“人才大市场”开业至今,累计接待超过40万家次用人单位进场招聘,提供超过500万条就业信息,为超过1500万人次的求职者提供了择业、创业的机会。进场求职人数、招聘单位数、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选才择业成功率等多年来稳居全国同类市场前列。
看到我们当初开创的事业能取得这么大的发展,我心里真的很高兴。深圳能有今天的成就,离不开千千万万人才大军作出的贡献,希望深圳能以更广阔的胸襟,不拘一格招才引智,吸纳更多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