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如果不是选择了创业,说不定还会有第二次下岗,甚至更多。”采访过程中,几乎所有的创业成功者都说,选择了创业的道路,自己的人生从此与众不同,点燃了创业的火种,还能为周围的人点亮就业的希望。
一个个创业成功的生动事例告诉我们,在引导百姓再就业上,“授人以鱼”远不如“授之以渔”。大力鼓励和扶持百姓创业,充分发挥“一人创业成功、带动一批就业”的“倍增效应”,应是实现劳动力转移的最佳途径。
培育一名“小老板”,就能带动3-5人就业
几年间,从打工者到小老板,港城姑娘赵杰在自身完成漂亮“转身”的同时,还解决了20多名下岗失业人员的生计问题。
今年33岁的赵杰2003年下了岗,下岗之初曾摆过小摊,打过工,都不成功。后来经过调查,她决定开一家家政服务中心。刚开始,家里没一个人支持她,“又操心又低三下四的,干啥都比干这个强!”
是劳动保障部门的帮扶,给了她继续发展下去的信心。“说实话,刚开始参加创业培训,我就是奔那2万元的小额贷款去的,没想到培训内容特别好,让我学到了如何经营管理、如何开拓业务。”最令她感动的是,这里的领导和老师对她的鼓励,让她产生了好好创业、大干一场的信心。
2004年,赵杰利用贷到的2万元小额担保贷款,在《秦皇岛晚报》等媒体上广做宣传,还利用学到的知识,在淘宝网上开了秦皇岛第一家家政服务的网上店铺,客户可以网上预约、网上选人,公司的业务订单接踵而至,市场越做越大。现在,她的佳洁家政服务中心已有20多名工人,与全市50多家单位签订了长期合同,每年为家庭客户清洗上万次。2006年,赵杰还被评为了省创业能手,并荣获中国银行业协会微型创业一等奖。
“寻找一个岗位,只能被动安排一个人就业;而培育一名‘小老板’,却能主动创造新岗位,让更多的人就业。以创业带就业,恰恰也反映了我省就业再就业工作思路的转变。”在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厅长傅文才看来,就业与创业是互相促进的互动关系,“就业可以促进创业,而创业可对就业产生‘滚雪球’效应。”
傅文才介绍,创业者不仅能提供不少就业岗位,还能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形成“磁场”效应。
“赵杰现象”在我省并不是孤立的,出现在城市,也出现在乡村。景县把有创业愿望和条件的农村小老板、个体工商户、返乡创业人员作为创业培训的重点,采取自愿报名、定期培训、创业指导、跟踪服务等运作模式,力争使参训学员通过培训能够创办不同类型的小企业。王印成原是该县农村的一个小作坊主,参加创业培训后,他坚定了扩大企业规模的信心和决心,2005年扩大投资创办了斯耐尔胶管有限公司,从业人员由原来的30多人增加到现在的400多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300多人。
据权威部门数据显示,每创业成功1人并稳定经营1年以上,平均能带动3-5人就业。市场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现代化大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虽然极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但吸纳就业的能力却有限,容纳就业人数越来越多的“小老板”行业,正在显现出它的“裂变效应”。
来自秦皇岛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的统计显示,从2003年开展创业培训以来,截至今年8月底,该市共培训12021人,接受培训后开业4808人,已成功创业的人员安排就业人员达18472人;接受创业培训后正在做开业准备的有1210人,这些创业者预计还可提供就业岗位3230个。劳动保障部门的工作人员介绍说,随着这些小老板的生意越做越大,这个“裂变”数字还会继续扩大。
我省小额担保贷款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我省小额担保贷款从2003年起步,截至今年8月底,直接扶持2万人创业,带动近10万人就业。也就是说,造就一个“小老板”,就圆了5个人的就业梦。
激活民众创富梦想,“孵化器”尽可以更多一些
创业,必须激活蕴藏民间的生产要素。多走出一个“老板”,多一个人跨越创业之门,河北经济就多一分活力。
如何把老百姓求发展、求富裕的迫切愿望变成自觉的创业行动,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持久的内在动力?
我省给出的答案是——— 关键在于激发群众的创业活力,而要激发活力,良好的创业环境是关键。
如今,在秦皇岛市,假如你有创业梦想,如果它真的可行,那么该市专门为中小创业者打造的“创业孵化器”,就能帮你把梦想“孵”成现实。
所谓“创业孵化器”,其实是两个基地。一个是2006年投入使用的市再就业孵化基地,有三类企业可以免费入驻基地:一是下岗失业人员带头创办的企业,二是下岗失业人员共同组织创办的企业,三是为了安置特困下岗失业人员招商引资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孵化基地免收入驻企业3年的厂房租赁费,同时企业还可享受再就业税收减免政策。
目前,该市政府又出资3000万元,正在兴建一个商贸基地,建成后将成为名副其实的“创业基地”,可免费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 400个摊位,拉动近千人就业和再就业。
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就业服务局副局长王仲群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政府每开发一个公益性岗位,一年需要支付补贴10000元左右,而按目前秦皇岛再就业孵化基地安置下岗失业人员的成本计算,一年只需要资金1700元。而将要建成的创业基地,更能以相对低廉的成本培养出一批批的“小老板”,扶持“襁褓”中的企业发展壮大。
计划着等创业基地一建成就申请入驻的创业者罗俊清也有一本账:入驻创业基地后可享受3年的房屋补贴政策,每年光房租就能省下两三万元,而且每年还享受好几千元的税费补贴。罗俊清说,有了政府的政策扶持,创业的信心更足了。“创业基地将成为众多创业者梦想起航的地方,有谁敢说,这里走不出第二个阿里巴巴呢。”秦皇岛市职业技术培训中心主任董铁男,道出了创业者共同的心声。
相同的例子不一而足。衡水市就业服务局与该市开发区创业孵化基地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加挂“衡水市创业实习基地”牌子,协助入驻企业办理工商注册、税务登记、银行开户等手续,协调工商、税务部门,使他们享受优惠政策,并在水、电、暖、房租等方面给予减免……
我们愿意看到,这样的“孵化器”更多一些,在政府的帮助扶持下,充分释放每一个市场主体的潜能,带来的必将是全社会的创业活力竞相迸发。
我省研究就业方面的学者介绍,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不少国家尤其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创业活动风起云涌,在过去的30年中,美国出现了创业革命,当今美国95%以上的财富是在1980年以后创造出来的。2005年美国有2500多万个企业,其中99%是小企业,小企业的销售额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50%以上,就业人数占总数的54%,创业成为其扩大就业的重要方式。而据《全球创业观察》,我国创业指数(即百名劳动力中参与创业的人数)达到12.3人,高于美国和日本,具有很强的创业潜能。我国更需要发挥优势,更好地实现创业带就业的“倍增效应”。
创业,从来就不是随随便便成功,受其开创性、风险性、艰巨性所决定,只有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一颗颗种子才能顽强地破土、生根发芽。我们期待着,我省各级政府部门,能营造更加良好的创业环境,提供更加优质的创业服务,将创业带就业这盘棋下活、下好,布出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