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综合报道
  • 经济形势
  • 劳动就业
  • 政策法规
  • 热点推荐
  • 创业新闻
  • 创业指导
  • 创业课堂
  • 创业故事
  • 大学生创业
  • 一个爸爸和103个孩子的故事(图)

    创业故事  加入时间:2010/5/11 18:41:50  科杰在线 pc354.com


    和孩子一起画画

    记者孔同北京摄影报道:“我叫石青华,我是光爱学校校长,也是103个流浪儿的爸爸……有阳光的地方就有学校……”可能很多人都看过这样一则“芬必得”的广告。今天上午(2008年11月11日),在北京通州光爱之家的新校舍,“光爱之家——中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培训中心”挂牌暨“芬必得健康运动屋”捐赠活动,在孩子们幸福期盼眼神中隆重举行。

    如今76人的光爱之家

    北京初冬的黄昏,在北京郊区通州的一个乡村小院里,在一片孩子们高兴的欢呼声中,石青华用力地发出一个羽毛球:“嗨,注意,我要赢了啊!”和他的孩子们在一起,这是石青华感到最快乐的时候。

    “我喜欢石校长,因为他,嗯,很温柔!”才到光爱学校几个月的宁希林调皮地笑着对记者说。“我也很想家,但是在这里,我觉得很舒服。”在男孩子们的宿舍里,这个说不清自己究竟是六岁还是七岁的小男孩顽皮地蹭着一根床柱。

    和宁希林一样,现在待在光爱之家的,共有76个孩子。而他们的籍贯来自全国各地,不是父母双亡,便是家庭破裂,再则是重度贫困,他们几乎都有着同样在外流浪的一段经历。通过不同的渠道,他们陆续来到石青华用自己双手建造起来的光爱之家,在这里,他们又拥有了石青华这样的“石爸爸”。对于自己的过去,不知是害怕还是真的忘记了,孩子们几乎都说不出个所以然。但是对于现在的生活,每个孩子都纯真地笑着:“我好高兴啊!我好喜欢这里!”

    在这里,曾经待过的孩子已经达到了200多人。

    1997年那场事故

    这个光爱之家创办于2004年,而故事要从1997年说起。1997年底,家在安徽的石青华一家,被邻居私存的大量烟花爆竹造成严重烧伤事故,妻子大面积烧伤,从面部扭曲开始以至无法下床。孩子的脸伤也非常严重,无法从嘴里进食,石青华本人也伤势严重。在那一声巨响中,原本的小康之家全部没了。看着镜子里狰狞的面目,妻子在这剧烈的变化下再也承受不了压力,患上了精神疾病。

    靠着从亲戚邻居东拼西凑借来的钱,石青华一家开始了漫长的治疗。在安徽省医院,妻子和孩子进行几次手术治疗后,情况没有明显好转。靠着乡里乡亲的捐款,石青华背着妻子、抱着孩子到北京求医。然而,由于妻子烧伤严重,两次手术后,石青华已将家里的积蓄连同亲戚朋友的资助全部用尽,无奈开始流落。

    几个月后,一家媒体报道了这不幸却依然不离不弃的一家,引起了中华慈善总会的关注。在慈善总会的帮助,石青华一家结束了流浪生活,并在北京中日友好医院住院8个多月进行了恢复性治疗。在妻儿住院治疗的这段时间里,伤势较轻的石青华没有停下自己的脚步,他走遍北京的大街小巷,卖蔬菜、卖水果、卖猪肉、在建筑工地打工,只要是能找到的工作机会,他一个都不放过。

      开始做流浪儿的爸爸

    一次,中华慈善总会的阎明复会长赠给了石青华一本书,讲的是阎会长的父亲阎宝航在抗战时期收养流浪儿童的故事。石青华夫妇很受启发:“有一天一定要回报社会给我们的爱。”

    他费尽千辛万苦找到了仍然在大街上、高架桥下栖身游荡的7个流浪孩子,把他们带在身边。最初的日子是艰苦的,石青华一家和7个孩子一起挤在一个四合院的破平房院子里,依靠石青华打工维持生活。日子一天天过去,石青华被越来越多的流浪孩子知道,越来越多的孩子走到了这个“石爸爸”的身边。孩子越来越多,2004年,在好心人的帮助下,石青华创立了光爱之家,专门收留来自全国各地的流浪儿、孤残儿童、特困儿童,实行全免费寄宿制。

    可是,生活一应开支都从哪里来呢?大家曾经开玩笑说,既然叫“光爱”,说明他们穷得光剩下爱了。孩子们叫石青华“白菜爸爸”,因为他们的伙食基本就只有白菜。

    刚从街上被送到光爱学校的孩子们太能吃了,能吃得让人害怕,很大的一碗米饭吃四碗,馒头吃七八个。那时光爱学校的社会知名度还不高,全校只靠石青华,一个人就是拼命打工也养不了那么多孩子!他们断过顿,三顿饭甚至“三合一”过。因为一般的菜都很贵,大白菜比较便宜,捡也是白菜帮子比较好捡到。为了让孩子们有食下肚,石青华只好想办法,把大白菜放点盐,就和粥和米饭一起搅,混合在一起吃。

    有志愿者带来冰淇凌,一个小女孩看了半天没敢吃,别人叫她舔一下她就舔一下,还是不敢吃下去,好奇地看着它融化,她问:“这个真的能吃吗?”石青华永远忘不了这样的日子,他梦想着用自己的双手去改变孩子的生活。他开起了幼儿园,用微薄的盈利支撑着这个光爱之家。

    决定接拍广告

    越来越多的志愿者们口口相传了石老师和他的孩子们,总有志愿者前来帮忙,捐钱捐物,给孩子们上各种课程。去年秋天,一个在广告公司工作的志愿者问石青华,有一个“芬必得”的广告,希望能拍摄石青华和他的光爱之家。

    做广告?石青华犹豫了。本来就有很多人怀疑石青华动机不纯,不是为名就是为利,再加上如果广告播出去,招来更多的孩子怎么办,现有的孩子养活还费劲儿呢。石青华最初一口拒绝:“我已经默默无闻也支撑了三年了,何必再揽这个事呢?”可是不做?孩子们三餐无着,温饱都成问题,更别提为了使光爱之家正规化而请来的学校老师的工资。

    石青华身边的老师和志愿者都支持他去拍广告,“拍了广告就有收入,这些收入就能帮这些孩子!”学校会议开了两次,石青华决定——拍!

    广告再现了光爱之家创业初期艰难场景,片里,石校长一人楼上楼下地跑着搬煤、做饭、讲课、盖房子、送孩子去医院。

    “我没想到的是,广告播出后,真的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曾经数度搬家的光爱之家面临着再度搬家,出现了一些房屋纠纷的状况后,石青华毅然说:“再搬吧,这正是一个搬家的好机会,志愿者太多了,最多的一天能自动来上七八百人,打搅了孩子的正常生活,不如换个地方,让孩子们好好生活。”

    石青华把拍广告得到的20万元全部投入了位于通州新校舍的租借费,而来自各地的志愿者和爱心企业也开始定向捐助他们的衣食、教学设备。“我们可以餐餐吃肉了,孩子们每天都可以喝牛奶吃鸡蛋了,我们还有一个很棒的图书室,还有电脑房、健康屋、音乐教室,我们越来越像一个正规的学校。”

    拉着小提琴的徐海伦羞涩地翻着五线谱,“我们有十几个会拉小提琴的同学,我不是最好的。”

    让怀疑变成感动

    面对着光爱之家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石青华也开始接受各地人们考验。“来这里的人,有好奇‘真有这样的人和事吗’来考证真假的,有质疑我们是为了什么目的的,也有想来奉献爱心的,也有想在孩子身上获得人生动力的。”其中,怀疑的人并不少。

    有一次,几个志愿者来光爱之家帮忙了三天,第三天结束时,志愿者找到石青华:“石老师,我想给你拍片子,我其实不是志愿者,我是某电视台的编导。”原来,装扮成志愿者,这名编导是想试出石青华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石青华并不担心别人的怀疑,在开始有人要给他们捐款时,石青华主动找到了中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要求将捐款都统一汇入基金会的帐户。“我们将成立一个光爱基金,但是我个人绝对不会让任何一分钱从我的帐目上过,我对每一位好心人都公布了中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的帐目。”

    石青华很坦然:“的确,有了好心人的帮助,我的生活也比以前大大改善了,就连我开的幼儿园也盈利丰厚起来了。”越来越多的人从怀疑到感动,因为石青华从不说谎话。

    孩子的一切都要管

    现在的石青华对光爱之家的孩子已经不仅是为他们提供衣食住的场地,更是希望他们能在光爱之家获得知识,得到精神的支柱,将来能顺利走上社会,谋得自己的一席之位。他没有对孩子过高要求,“今后能有孩子考上大学固然好,但现在,能让他们正常化起来、生活好,是最重要的。”

    石青华花了一个夏天的时间,为一些流浪孩子寻找自己的家,又为光爱之家里面临步入社会的孩子寻找新的出路。“他们还是得走上社会,还是得进入正规学校学习。”在为孩子奔波了一堆学校后,两个面临即将进入初三的孩子终于被一所中学接受了,可是条件是必须试读一个星期。学校的担心太多……孩子们能适应正规学校的学习吗,孩子们会不会把其他孩子带坏?石青华很无奈,却又不得不接受这个“试用期”。

    孩子们很争气,不仅顺利通过了“试用期”,在学校里表现得还很优秀。他们担心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他们的“石爸爸”负担不起费用,他们主动找老师说:“这些去农村的活动我们就不参加了,我们本来就是农村出来的,不需要去。”老师告诉石青华时,他的眼泪都快掉下来了。“真希望我们的孩子以后不会再有‘试用期’,能够让社会更宽厚地容纳他们。”

    为了让即将踏入社会的孩子谋出路,石青华费尽了周折、托遍了人情,一个孩子出去了四次,四次还是回来。他不能适应外面的社会,石青华又要想法子为他寻找最合适的岗位。“我必须要让他们成功,成功的孩子才能带动更多的孩子拥有自信,相信未来。”

    石青华要管的太多,就像一个真正的父亲那样,他还要管学校里的孩子的青春期问题,要管孩子们互相之间的人际问题,要管孩子的礼貌教养,要管孩子的卫生习惯,几乎每个孩子的状况和背景他都倒背如流……他甚至在担心孩子们发生早恋,担心孩子们不能顺利度过青春的萌动期。他请心理学教授来做志愿者帮忙,请经验丰富的老师一起来为孩子讲道理、讲必要的青春期课程。

      妻子再不愿整容

    为了别人的孩子,石青华付出了太多,甚至连自己的孩子也顾不上。而他的妻子如今虽经多次治疗,可整张脸依旧充满了烧伤的疤痕,丑陋可怖。可是每个孩子都把她当作最美丽的天使,愿意扑在她的怀里撒娇,愿意和她共处一室。石青华说:“以前她总是伤心自己的容貌被毁,希望能够尽快治疗好。也有很多好心人希望能帮助她恢复容貌,而现在她说什么也不肯再去整容了,她要把这些钱全部用在这些孩子身上。她说,长得美不如心灵美。”

    现在的石青华和妻子过得很满足,他们是那么多孩子的爸爸和妈妈。

    7岁的依希措是个可爱的小姑娘,她每天最乐意的事情就是跑到石校长同在光爱之家里的家里,追着石青华和他的妻子叫“爸爸妈妈”。这时候,石青华4岁的小儿子总是不懂事地说:“不许喊爸爸,这是我的爸爸,不是你爸爸!”依希措可怜巴巴地望着小弟弟,低声说:“你就让我喊爸爸吧,我没有爸爸了,就借给我做爸爸吧,好吗?”

    这些柔弱的话语总是打动着石青华,恨不得多分一些爱给这些孩子。“他们都很乖,经常来给我们做家务,洗碗扫地,有时还给我洗衣服。”说着,石青华的脸上浮现出温暖的笑意,是个宽厚的父亲模样。

    上海好心人手织103件毛衣

    在石青华的屋子里,记者看到堆积得满满一屋的枕头、被子以及各种大包裹。“这些都是全国各地的好心人们给孩子们寄来的东西。今天恰好有你们上海的一位徐阿姨寄来的包裹。”记者看到六个足有大半人高的包裹,上面都贴着同一个标签,来自上海共和新路某号的徐瑞英。

    “这位徐阿姨从夏天的时候看了我们的广告,就打电话到上海的电视台到处联系我们。反复辗转,好不容易找到我时,她告诉我要给我们103个孩子一人织一件新毛衣。”石青华说,从夏天到冬天,这位徐阿姨终于完成了这103件毛衣,并和一些其他的衣服一同寄了过来。石青华轻轻拆开其中一个大包裹,取出一件件来自上海徐阿姨之手的温暖毛衣。

    石青华把手机递给记者看,一位自称住在上海虹梅路上的“上海台商爱心太太”给石青华发来信息,请他去取寄来给孩子穿的保暖内衣。

    夕阳斜下,石青华忽然丢下记者,被一群孩子们拉去玩各种游戏。微微开始寒凉的空气里充满着孩子们的欢笑,也充满了暖融融的情绪,石青华下一步的目标是希望能为孩子们找到一个固定的家,再也不用搬来搬去。“我想让他们充满安全感。”

    来源:解放网


    热点推荐
    综合报道
    经济形势
    创业新闻
    创业故事
    联系我们 | 客户案例 | 热门影视 | 音乐试听 | 在线短片 | 游戏在线 | 动漫中心 | 笑话 | 热点关注 | 安全公告 | 系统教学 | 软件下载 | 生活常识 | 创意 | 源码 | 资源 | 美女写真 | 壁纸 | 系统美化

    地址:合肥市临泉路香格里拉花园 电话:0551-4214636 邮箱:pc354@pc354.com QQ:55769640 
    版权所有:合肥恩源信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科杰服务(www.pc354.com) 建议使用IE7.0或以上版本,最少1024分辨率浏览本站,可获得最佳浏览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