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全国优秀农民工表彰大会上,来自赣州信丰的张步青出席会议并获“全国优秀农民工”荣誉称号。11月20日,记者采访了这位在家乡颇具传奇色彩的年轻人——
张步青创办的赣州丰隆制衣有限公司现有员工400多人。 记者朱俊兴 摄
初见张步青,在信丰县奥信汽车站,一件普通的工作服,一辆普通的国产商务车,一脸乐观憨厚的笑容,一副爽朗自信的嗓门。记者很快与这位身价5000多万元的返乡创业农民企业家、首届全国优秀农民工顺利地沟通交流上了,因为他随和的态度、务实的作风、以及富有感染力的语言……
“自己创业不是梦。其实当离开家乡到外地闯荡时,就是怀惴着一个梦的,外出打工是为梦起程的第一步。当在经济较发达地区经受了各种洗礼、具备了各种能力时,回头好好审视自己的家乡,发现家乡其实是一块宝地,独特的资源、广阔的市场,勤奋的父老乡亲,熟悉的一山一水,这里是我梦想的归宿,也是希望的起点……”在诗意般的开场白之后,这名37岁的汉子跟记者说起了自己的创业路上的风风雨雨。
自信 ——创业的动力
“对创业者来说,信心就是创业的动力。要对自己有信心,对未来有信心,要坚信成败并非命中注定而是全靠自己努力,更要坚信自己能战胜一切困难。”
1990年,刚刚从信丰县大塘中学高中毕业的张步青为了缓解家庭经济困难,跟着一群乡亲朋友来到东莞,成为千千万万农民工中的一员,没有学历、没有技术、没有资金的他一切从零开始。跟每一位初到广东的农民工一样,在那个时代,要找一份比较固定的工作很难,在老乡的担保下,他进了一家制衣厂当起了一名临时杂工,每一天都过得很辛苦。“当时,有一些人因吃不了这些苦,加上觉得前途渺茫,就打道回府,错过了打工创业的第一个黄金阶段,我当时就是对未来有信心,相信自己一定可以找到一份好工作。”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吃苦耐劳的张步青终于得到了幸运之神的眷顾,老板见到了这位勤劳朴实、自信乐观的农村青年,将他留在了自己在虎门的工厂做一名普通的员工,并对他投入了更多的关注。张步青没有让老板失望,他用大山里孩子固有的意志坚持下来,并且边打工边学习,积累了丰富的企业管理知识,很快从一名普通打工者逐步担任起了该公司的经理助理。1993年,怀着极大的期待和信任,老板将张步青脱产送到中山大学学习企业管理。张步青没有辜负老板的期望,自1994年起,他为老板在内地挑起了一片天,在1994年至2000年的6年中,他成为了家中父母的骄傲、乡亲朋友的榜样。
“在做经理的几年时间里,每个月有近万元的工资,老婆也在厂里做技术部主管,有四五千元的工资,生活上安排了专人负责洗衣做饭、配了好车,可以说是做了高级的农民工。但我知道,我还可以做得更好。”在积累了一定的资金、人脉和技术之后,2000年,张步青作出了一个让家人震惊的决定,他跟妻子双双辞职。
勇气 ——成功之基石
带着家人、朋友的不解和老板的祝福,张步青抛弃安逸的生活、稳定的居所以及豪华轿车,融资200万元在东莞虎门办起了一个30多人的创纪时装厂。最初一年,工厂没有管理员、接货员、业务员、培训员和后勤人员,张步青兼起了管理员、接货员和业务员的角色,骑着自行车跑遍了东莞的大村小镇,跑遍了虎门的街头巷尾,妻子则担负起了培训工人和服务工人的任务。机器设备配制不高、工人技术力量的薄弱,让张步青的创业历程走的非常艰难。质量不过关、退单,没在规定期限完成任务、退单……
一年下来,原来近75公斤的张步青瘦成60多公斤,但企业资产评估结果反而缩水。在家人的失望和朋友的怀疑中,张步青有点留恋原来的打工的生活。“失败的结果或许令人难堪,却是取之不尽的活教材。成功需要经验积累,创业的过程就是在不断的失败中摸爬滚打以积累经验、提升理念,最终到达成功的彼岸。”在重重困难面前,张步青鼓起了勇气,坚持自己的理想,继续大步前行。
在分析创纪时装厂经营一年的得失之后,张步青对自己的工厂重新进行了规划。在他原来的那个香港老板的帮助下,他多方筹集资金,扩大了投资。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自己的自行车扔掉了——他翻倍招收了员工,配齐了各个岗位的人才,自己专心做好自己的老板。“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和精神支柱。而企业文化精髓就是创业者的领袖精神,这是凝聚员工的一笔不可复制的财富,更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对创业者来说,注重塑造领袖精神,远比积累财富更重要,因为财富可在瞬间赢得或失去,但领袖精神永远是赢得未来的无形资本。”张步青对创业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其次,他着手改良生产工艺,完善自己的产业链,从源头上提升产品的质量,并主张“以质为本”的理念,再一次扩大生产规模。
张步青的破釜沉舟获得了成功,几年后,小加工厂变成了一个拥有近200名员工的创纪制衣有限公司,在中国最大的服装名镇——虎门富民服装城等地都能见到他的产品。
创新 ——发展的维生素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缺乏创新的企业很难站稳脚跟,改革和创新永远是企业活力与竞争力的源泉。创业者要对新事物有强烈的探求欲,必须敢于冒险,即使没有十足把握,也应果断地尝试。”张步青有这样的意识,并且他用这种意识用来指导自己的实践,在他企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他看到了“盛世下的隐忧”——2006年,中国各地经济蓬勃发展,珠三角许许多多象自己一样的中小企业拼命膨胀,国家产业转移政策初露端倪。“商务成本将继续提高、招工难将继续、产业升级势在必然”,这是张步青在2006年对珠三角中小企业发展形势的判断。
与此同时,家乡“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战略的持续推进,“十大体系”建设初现成效,基础设施建设越来越完善……张步青找到了企业继续做大做强的创新点。但这在当时无疑也是一个冒险,运输成本的增加、技术工人的流失、上下游配套产业链的短缺,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搬,不为其他,我是赣州人,就要为家乡建设贡献一份力量。”带着浓浓的乡情和创新意识,张步青迎来人生事业发展的第三个转折点,2006年12月,东莞虎门创纪制衣有限公司举厂内迁,并与马来西亚客商合资,成立赣州丰隆制衣有限公司。事实证明,张步青是对的,经过两年多的经营,赣州丰隆制衣有限公司资产总额翻了一番,员工达到400人,其生产的“TMX”品牌服装成为主打产品,成了马来西亚成衣市场中响当当的名牌,并在韩国、新加坡等地颇为畅销。
“有一个良好的创业团队是关键。大家在一起创业,分享各自的知识和经验,同时也可以避免很多创业雷区。”这是张步青2000年积累的经验,对于自己第二次创业的成功,张步青没有忘记曾经共同奋斗的兄弟们。他用自身现身说法积极宣传信丰县乃至赣州市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基础设施和优惠的投资环境,先后引进了“香港精益电脑刺绣公司”、“台湾季美服饰公司”、“香港美虹制衣有限公司”、“香港康宏制衣厂”等近10家港台企业,共引进资金5000多万元。同时,这些企业消化了本地富余劳动力,2000多人实现了就地再就业。在张步青的笔记本电脑里,他还有一个更大的还需要保密的规划……
结束采访时,张步青带着我们到他的工厂转了一圈,坐落在信丰县站前工业园的工厂占地30亩,里面有脐橙园、鱼塘、篮球场、羽毛球场,宽敞明亮的车间内不时地传出机器的轰隆声,一名名技术员正在车间内巡检,认真地对工人进行技术上的指导。这些工人大都是新培训的本地人,记者向工人们询问起关于张步青回乡办厂的事情时,正在操作机器的村民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不停地夸赞道:“张步青是我们的致富带头人,因为有他,不用外出,一个月就可以挣到2000元左右,还可以照顾家里。”
来源:赣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