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常委、万州区委书记吴政隆指出,万州产业基础较差,加之前些年三峡移民过程中200多家工矿企业关闭破产,6万多职工集中下岗,产业空虚、就业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近年来,万州区委、区政府坚持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移民安稳致富的关键来抓,大力发展产业,积极开发就业岗位,搞好技能培训,引导激励创业,改善就业服务,实现了就业形势的逐步好转。
就业压力全库区最大
20.1%的失业率,究竟意味着什么?记者深入周家坝街道流水社区进行了调查。
“那时候的就业问题,让我们寝食难安!”回忆6年前的情形,流水居委会支部书记牟红伟感慨万千。当时,这个只有6000多人的社区,失业率达到50%左右,不少家庭无一人就业。
令人担忧的是:该社区98%以上居民都是移民。他们为购置新房,基本花光了家庭积蓄,有的甚至还为此背上了债务,又没有收入来源,生活异常艰难。令人更为担忧的是:移民中有1/3是刚刚失去土地的占地移民,缺乏技能,就业难度非常大;另有相当一部分是企业随迁移民,大多属“4050”人员,因所在企业关停破产,再次择业难度非常大。
该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廖顺权称,当时万州所面临的就业形势,在整个库区中最为严峻。根据当时的调查,全区的城镇下岗失业人员达到惊人的6.9万人,占我市全库区下岗失业总人数的近一半。另外,该区还有2300多户“零就业家庭”,每年还要新增1万多名城镇劳动力需要就业。
而要解决这些人的就业问题,难度非常大。那时候,万州共有200多家淹没工矿企业关停破产,产业极其空虚。而这些下岗失业人员,不是缺乏技能就是年龄偏大,就业难度非常大。
就业是民生之基,更是库区稳定之基。从零贰年至今,万州区委、区政府一直将就业问题列为头号“民心工程”、全区的中心工作,予以大力解决。
首破产业空虚难题
万州的城镇人口达62万,失业率从20.1%减低到8.83%,这意味着该区在过去6年时间里,至少净增11万就业人口。这么多新增就业人口,所需岗位从何而来?
“关键是发展产业!”该区就业局局长赵建国称,导致万州失业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是产业空虚,要解决就业问题,首先要解决产业空虚问题。
李周霞是原海康集团挡车工。2004年底,海康集团破产,李周霞下岗在家,全家生活立即陷入困顿之中。让她惊喜的是,2005年7月,山东如意集团进入万州,收购了海康集团,包括李周霞在内的1200名下岗职工重新走上工作岗位。2007年4月,该集团投资新建的25万锭紧密纺织生产线投产,又为万州提供了1300个就业岗位。
万州从2003年成立万州工业园区以来,引进了如意集团、雷士照明、长安跨越、重庆宜化化工等一批大型工业项目,共提供了1.5万个就业岗位。
“抓大不放小。”万州区经委负责人称,这几年来,他们除了为工业园区引进大项目外,还在熊家等镇乡设立了8个小企业创业基地,引进了300多家中小企业。目前,这8个小企业创业基地所吸纳的就业人口已达到1.7万人。
与此同时,万州还通过盘大盘强诗仙太白、鱼泉榨菜等一批本地企业的方式,扩大就业容量。
来自该区经委的数据表明,该区2004年的工业产值还不足50亿元,今年前三季度就超过了100亿元。在这4年间,该区工业企业净增就业人数超过5.5万人,占现有产业工人一半以上。
另外,该区还通过减免税费、提供小额贷款的方式,鼓励下岗失业人员创业。该区工商管理局提供的数据表明,这几年,他们每年新办的个体工商执照都在3000个以上,第三产业每年净增的就业人数在3000人以上。
赵建国称,在净增的11万就业人口中,大概有80%在万州本地就业,另外的20%则通过对口支援的途径,输送至我市北部新区以及上海、江苏等地就业。
两手解决结构性难题
岗位增加,并不意味就业人口就能得到相应的增加。企业招聘的工人至少需要具备两个基本的条件:一是相应的劳动技能;二是年龄不能太大。而万州需要就业的人口则存在结构性矛盾:每年新增的1万名劳动力,大多缺乏就业经历和劳动技能;6万多名下岗失业人员,要么毫无劳动技能,要么需要提升技能,要么年龄偏大。另外,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会有部分员工因技能不能适应新的要求而失业。
如何解决这个难题呢?万州一方面采取技能培训的方式,为企业输送合格的人才;另一方面采取政府购买岗位的方式,解决就业确实困难的“4050”人员的就业问题。
为新增劳动力提供技能培训的,主要是该区的高职、中职学校。重庆三峡职业学院就业中心主任袁宏告诉记者,为确保培养的学生能满足企业要求,他们按照“人岗匹配”的原则,从许多企业请来技术专家担任学科带头人,围绕市场需求实施教学,大大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率。
这几年,万州通过整合、引进教学资源的方式,发展起了20多所高职、中职学校,每年输送毕业生1.5万人以上,有效解决了万州新增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对下岗失业人员的技能培训,大多由社会培训机构承担。万州王牌职业学校校长孙爱国告诉记者,他们一般采取先找“订单”再招生的方式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培训。每解决一个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问题,万州区就提供一笔培训补贴。目前,光与该区就业局签订协议的社会培训机构就有31家,他们每年培训的就业再就业人口超过1万人。
尽管如此,还是有一部分“4050”人员难以实现就业,为此,万州区采取政府购买岗位的方式,安排他们在园林、城市协管、交通协管等社会公益性岗位上就业。同时,积极开辟社区夜巡、物管、保洁、托老托幼等社区公益性岗位。
记者了解到,光流水社区,就有89人在公益性岗位上就业。目前,该区解决的社区公益性岗位总共超过8000个。
一网解决信息沟通难题
一个人的就业,要涉及个人就业意向、用工单位的用工需求、技能培训等各个环节,没有便捷的信息沟通渠道,就业机会就大打折扣。而万州每年要为数万群众解决就业问题,没有便捷的信息沟通网络,效率也会大打折扣。
基于此,万州建起了一张覆盖辖区所有社区、连接全国各地的就业信息网络。这张网络由人力资源市场、就业网、众多就业服务机构、众多就业服务人员共同组合而成。
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的万州人力资源市场属公益性机构,运营成本主要由财政支付。在这里,不仅求职人员可免费进场,企业进场招聘的成本也非常低廉。这里除为用工双方提供招聘场地外,另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将市场上的用工需求输进万州区就业网。
就业网还与全国各地的就业网连接。万州区还在上海、江苏、广东、新疆等万州务工人员较为集中的地区设立了98个劳务基地,这些基地的用工需求也被输入进万州就业网。
万州就业网还连接到了该区有关政府机构和52个镇乡、街道社保所以及183个社区和140个行政村。在所有社区,该区都设置了一名社保员。在448个村设立了就业指导员。一方面,社区社保员和就业指导员要将辖区每一个劳动力的就业情况、就业意愿、技能情况输进网络,使就业主管部门一打开电脑,就对全区当前的就业情况、劳动力资源情况一目了然;另一方面,将网上信息定期张榜公布在社区公告栏上,使居民足不出社区和村,就能了解各种用工信息。
为确保这张网络能高质量、高效率运行,万州层层建立起了责任机制、考核体系。针对就业困难群众,他们建立了“领导包社区,干部包人头;送岗位到人,送人到岗位”的“两包两送”机制,今年共有1300多名干部结对帮助1000多名就业困难群众实现了就业。
牟红伟说,靠这张网络,流水社区在今年一年之内,就有615人实现就业或找到新的岗位。目前,该社区共有劳动力2656人,下岗失业人员仅有39人。而万州区现在结存的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只有2.79万人,比6年前少了4.11万人,“零就业家庭”全面销号。
吴政隆说,他们在着力解决城镇就业问题的同时,还将这种工作机制延伸至各个乡镇,大幅度推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全区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已由零贰年的29.4万人增加到了今年的46.67万人。今年10月以来的金融危机使该区1.6万名农民工返乡,但靠着这种工作机制,短短两个月之内,他们就帮助其中的1.1万名农民工重新走上了工作岗位。
来源: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