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贷款能救我:农民工创业难在哪?
创业指导 加入时间:2010/3/25 22:00:57 科杰在线 pc354.com
新华网乌鲁木齐3月24日电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大批农民工返乡无业可就。农民工一人失业,就意味着一个家庭收入的减少,在农民人均纯收入本来就低的西部地区,甚至意味着返贫。帮扶返乡农民工创业促进返乡农民工就地就业,是一些地方很好的实践。然而,记者在劳务输出大省贵州农村调研时发现,返乡农民工创业之路走得艰难。
一个返乡农民工的创业心声
贵州省罗甸县平岩乡独坡村村民田进去年受金融危机影响被迫关掉了自己在浙江永康苦苦经营了7年的加工厂,举家返乡,并决定留在家乡创业。然而,创业之路并不如他想像的那样顺畅。近日,他向记者展望了他的创业前景并倾诉当前遇到的难题。既雄心勃勃,又无可奈何……
“2000年,我来到有着‘五金之都’称号的浙江永康打工。一无技术,二无资金,给老板修机床,边学边干。不到一年时间,我就学到了技术,能够生存了。2001年4月,几个亲戚凑了7万多元钱,我出来单干,自己开了一个齿轮加工厂。
“2006年之前,生产状况一直很好,雇了8个工人,除了全家老小及工人工资等所有开销外,一年纯收入至少在10万元以上。2007年,投入与收入开始保持不了平衡了。我们不太了解市场行情,以为这种状况过一阵就会过去,继续与国外企业签了几张2008年的订单。进入2008年,整个市场行情都不景气,但为了履行合同,硬着头皮继续生产,几个出口订单做下来,亏了20多万。
“眼看几年的辛苦钱一眨眼就不见了,真是心痛啊!毅然决定弃厂回家。15万元的设备仅以1万元转卖,9月回到家时,存折里只有13万元钱。
“回家做什么?家里农田多年无偿拿给别人种,自己也无心再干农活。当地村民自己酿的‘波凼酒’远近闻名,依靠这个资源,建个酒厂,是我想了8年要干的大事。抓住这个机会,我要把家乡的这个土酒做大做强,从酒的开发、质量、包装到县城、各乡镇销售网点等各个方面,要做到公司化管理,每个环节我都想好了,我有这个能力把这件事情做好。
“出去几年,家里房子不成样子,结合即将要建的酒厂,我修了一栋3层高的楼房,一、二楼作酒厂车间。可是房建了,仅有的13万元也花光了,四处想办法贷款,就成了我这几个月来最重要的事情。
“可是几个月跑下来,因为多年在外,家乡已经是人生地不熟了,谁也不认识,贷款没有一点眉目。我们乡没有金融网点,通过熟人找了邻镇信用社的人3次,都说‘没有钱,没有款’。其他网点的信用社,因为不认识人,不敢去找。找乡领导,得到的一句话是‘给你精神支持’。新建的房因为没有房产证,作不了资产抵押,在其他银行也贷不了款。没有钱,我不知道怎么起步,这段时间心里老发慌,常常睡不着觉。
“其实,我只需要10万元钱买设备,就能够按我的计划高标准把酒厂建起来。酒厂走上正轨后,酒糟我可以低价卖给村民,无偿提供给困难户,带动大家来规模养猪,我们四周都是岩山,发展养殖业增收是最有效的办法。
“没有投入,不要说发展,坐吃山空,一家6口的生计都难维持。只有国家贷款能救我了,只要能够贷到款,我就能够在酒的品种上做文章,除了保持传统的包谷酒外,还要开发水果酒、补酒、药酒,只要保证质量,我有信心把酒厂建成一个百年不倒的企业!”
罗甸县劳动与社会保障局就业局局长唐荣良说,返乡农民工有个特点,那就是有钱的回来,把钱都投到建房上,在外面混日子的都不愿回来,因为回家日子更难混。而回乡建了房的,就再难有资金进行创业,到金融部门贷款难度非常大。
劳务输出大市返乡创业者仅0.3%
遵义市汇川区团泽镇大坎村村民骆诗松在广东、北京等地打工6年,去年回乡养鹌鹑,赚了3万多元,今年扩大规模到养3万只鹌鹑。他对记者说:“在外打工,虽然能找点钱,但花销大,一年也就节余万把块钱。回乡后,孩子上学基本不花钱,又能照顾老人,比打工强多了。”
骆诗松只是大坎村村民张明富带动的其中一户农户。2005年,靠油漆工、烟酒副食品批发和化妆品发家的张明富到家乡发展鹌鹑产业,以“公司+农户”的方式,带动了遵义、昆明、湖南等200多户农民养鹌鹑,并拉长产业链,加工鹌鹑饲料、鹌鹑蛋、肉深加工,去年产值达2500多万元,今年可达到4000多万元。
“我外出打工感受最深的是家乡太落后,与外面相比,贫富差距太大,我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家乡面貌。几年来,企业在做强做大的同时,父老乡亲从中得到的实惠也越来越多。”张明富说。
他给记者算账道:“我们低于市场价给村民提供鹌鹑苗和饲料(年底结账),提供免费培训和防疫服务,按市场价收购,村民保赚不赔。村民每年养1万只鹌鹑,除去成本可赚2万元左右;用于生产饲料的原料玉米完全由当地村民提供,公司以每斤高于市场价1毛的价格收购,村民一亩就增收80元,目前周边4个村的4000多户村民种植有机玉米5000亩,三年内要发展到10万亩;另外在公司就业的当地人就有100多人,平均月工资在1300元左右。”
张明富回乡创业以来,先后投入700多万元改善当地以道路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激发了当地村民建设家乡的热情,他们自发投工投劳,修通村、通组路。张明富也成为当地村民的主心骨,吸引了更多外出打工的村民回乡。在外打工18年的四合村村民李远超今年准备投入20万元养鹌鹑。他对记者说:“有了带头人,大家就敢干。”
“近年来,一些经多年务工生涯锤炼,掌握了一定专业技能、积累了一定原始资本的农民工开始回乡创业,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头人。张明富是其中的一个代表。”遵义市劳动与社会保障局鞠洪说。
遵义市是贵州劳务输出大市。2003年以来,遵义市农村劳动力新增转移就业连续以每年10多万人的规模增长。目前,全市转移就业总量达到141万人,其中通过跨省劳务输出,常年在外务工人员达到110万人。
鞠洪说,农民工返乡创业正在以其特有的方式,在带动农民就地就近转移、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加快不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推动城镇化进程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正日益成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支生力军。但由于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目前全市返乡创业者仅占劳务输出人数的0.3%。
记者了解到,由于各地给农民提供的创业服务不到位,使农民工返乡创业困难重重。
没有鼓励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策机制。遵义市劳动与社会保障局通过对14个县、区(市)的走访调研表明,地方政府没有一个操作性、实用性较强的政策,农民工返乡创业完全是自发、盲目地进行。
“在地方财政普遍紧张的情况下,越是贫困、税源少的地方,越容易出现竭泽而渔的现象。”鞠洪说,农民工返乡创办小企业包括开办个体工商业,要辗转多个部门,办理包括场地证明、资金证明、环保评估、消防和安全许可、生产许可、建筑规划、工商登记等多项手续,每道手续都要收费,增加了创业成本。
张明富说:“得到创业扶持资金,是许多回乡创业农民工最大的愿望”。遵义市劳动与社会保障局的调查表明,近九成农民工返乡创办的企业发展得不到金融机构的支持。这是当前严重制约乡镇企业发展的一个突出矛盾。
“在家能找钱,没有谁愿意背井离乡”
格林镇副镇长刘平安说,在家能找钱,没有谁愿意背井离乡长期在外务工。格林镇境内山高坡陡,自然条件恶劣,生存环境差,不外出打工,几乎就没有收入。
正安县格林镇保丰村村民叶其东一月份从浙江打工回来,这几日正筹备路费,准备继续到浙江找工作。他对记者说:“现在工作不好找,这趟去心里没有底,可家里一亩多土地,只能种玉米和红薯,一年收成不够一家5口人吃,我出去打工五六年了,全靠打工养活全家,不出去打工,家里生活难维持。”
外出打工,是贵州贫困农民自我拯救之路。农民增收,政府该做何工作?
“与过去的返乡不同,这次农民工是被迫的。创业,对于他们来说,一方面不具备能力,一方面没有思想准备。”鞠洪认为,这就需要政府做大的扶持和引导工作。
正安县乐俭乡是遵义市12个极贫乡镇之一,当地传统支柱产业是烤烟。但近年来,随着土地资源的匮乏和土质的变化,烤烟品质下降,农民增收非常困难,纷纷外出务工。乡党委政府通过三年时间契而不舍的努力,试验、失败、再试验,终于找到了茶和蔬菜两个适应当地土质、气候的品种。为了把这两个产业逐步做大,乡党委政府又多渠道将外出务工的农民工引回家乡来发展。
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2007年,靠搞建筑起家的乐俭乡乐俭村村民江朝新回家乡建立起300亩蔬菜种植基地,以“公司+农户”方式带动乐俭乡、土坪镇等50多户农民种植蔬菜,去年总产值达50多万元。去年底,江朝新还吸纳了四五十个返乡农民工在他的蔬菜基地就业,月工资一般在1200元左右。
他给记者算笔账:“我们无偿为农户提供优质蔬菜种子,免费进行技术指导,按照市场价收购,农户保赚不赔。过去农民种玉米,平均每亩收入600元左右。现在种植蔬菜平均每亩至少收入3000元,净增收2000多元。今年蔬菜种植面积可达1000亩左右,涉及近100户农户。”
2008年下半年,江朝新投资120多万元修建了一座容量200吨的冷库,对蔬菜进行深加工,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江朝新说:“我利用这些年在外打工积累下来的关系,已经打开了市场,去年春节前,我们的蔬菜在遵义市场上供不应求,下一步还要把蔬菜进一步加工包装后销售到深圳、广州的大型超市。”
“打工不是长久之计,把家乡建设好,才是我们努力要做的事情。我相信,在政府的扶持和引导下,我们的明天会更好。”江朝新说。
乐俭乡党委书记陈瑞容说:“返乡农民工创业受当地资源及市场空间所限,非常艰难。政府要创造条件,找准产业,扶持他们上马,还要再送一程。返乡农民工就会留下来全力建设家乡。”
以创业带动就业,要将扶持政策落到实处
以返乡农民工创业实现返乡农民工就业,是缓解当前返乡农民工就业难的最有效途径。贵州一些地方返乡农民工的成功创业者的实践表明,农民工返乡创业,对于协调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解决“三农”、“留守儿童”等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农民工在外学到了技术,积累了资金,返乡后创办、领办企业,通过股份合作制、股份制、独资经营等形式,促使资金、先进技术等企业资源向农村地区集中,加快了农村建设速度,为建设新农村注入了生机活力。农民工返乡创办的企业多属劳动密集型行业,为当地农民提供了容量大、门坎低、易接受的就业渠道,开辟了农民就地就近就业的新空间。
农民工返乡创业把优势资源由城市引向农村,由经济发达地区引向不发达地区,形成沿海发达地区带动不发达地区农村发展的格局,推动不发达地区乡镇企业、民营经济、县域经济发展。
返乡创业者通过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扩大了农业经营规模;通过对农业的资金支持,改善了农业基础条件;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带动农产品原料基地和营销网络建设,有力促进了工业和农业、城市的有机衔接与结合,有效开拓了市场空间。
目前,针对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问题,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积极出台了许多具有针对性、扶持性、鼓励性和激励性好政策,为返乡农民工创业“雪中送炭”。然而,记者调研时发现,一些好政策只却停留在文件上、会议上,没有落到实处。
如贵州一劳务输出大县出台的“对返乡农民工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的,由县财政提供10万元以内的贷款担保政策”,可谓返乡农民工的“及时雨”,但当记者多次询问有多少返乡农民工享受到这一政策时,没有哪个部门说得清。是工作没有开展?还是开展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而搁置?无论是哪种情况,“政策”出台几个月,仍然只是停留在材料上。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所所长聂秀丽认为,为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变危机为机遇,各级政府、金融部门、各级各有关单位,应当果断采取“四两拨千斤”的惠民举措,对返乡创业的农民工,从政策上、信贷上、资金上、物资上、技术上、信息上、市场上等多方面给予扶持,并且扶上马,再送一程,这是于国、于民、于社会都有利的重大举措。目前,各级政府应把扶持返乡农民工的政策尽快落到实处,而不是仅仅停留在领导的口头上、上行下效的形式上、大张旗鼓的宣传上。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