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就业压力陡然加大之时,“创业”成了人们眼中的减压良策。上海本土的创业土壤如何,又有多大的扶持空间?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将“上海市民价值观演变情况调研”列为2008年调研课题,并成立课题组进行调研,其中对于创业形成的一系列调研结果及讨论尤为引人关注。
择业求稳心态过重 认为“创业是理想职业选择”者仅11.7%
市政协文史委课题组在调研中发现,上海市民创业的积极性并不高,求稳意识较重。被调查者对职业满意度的诸多因素中,“稳定程度”满意度为40.6%,排序第三;被调查者择业考虑的诸多因素中,“稳定程度”为15.5%,排序第二。仅有11.7%的被调查者认为“通过自主创业成为企业家是一个理想的职业选择”,只有11.6%的被调查者认为“成功创业人士比一家大中型企业的职业经理人拥有更高的社会地位”。
对创业抱有消极态度的人不在少数:有30.6%的被调查者认为“虽然我不是很富裕,但是我对自己目前的经济状况比较满意”,有29%的被调查者认为“现代社会是科学与技术的时代,我没有掌握先进的科学与技术,所以我不可能创业成功”,有26%的被调查者认为“我自己就是给别人打工的命,没有能力创业”,有17.4%的被调查者认为“我现在生活得很好,没有必要去创业奋斗”。
大部分市民害怕承担创业风险,这成为制约市民创业的关键因素。调查显示,有60.5%的被调查者认为“创业的风险太大,我目前的状况不允许我去冒风险”,有46.7%的被调查者认为“如果我创业失败,我的家庭生活将非常艰难,所以我宁可过普通人的生活,也不愿意去冒风险去创业”,有22.4%的被调查者认为“如果我创业失败,我会被家人、同事、朋友笑话”。调研显示,在创业观上:年龄越低,创业意识越薄弱;学历越高,收入越高,创业观念越不足。
缺乏积极正确创业观 三方面因素阻碍年轻一代居民创业
沪上创业热情不足,课题组指出这与上海年轻一代居民缺乏积极正确的创业观念,软环境尚待改善,压抑海归人员创业积极性有关。
年轻一代创业意识激情有余,理性不足
课题组通过调研发现,上海居民中的年轻一代,尤其是尚未工作的青年,在社会舆论的鼓励和倡导下,对待创业充满激情,希望通过创业的形式,来实现自我价值,但是他们大多数对于创业的计划和准备明显不足,仅仅停留在创业想法或者创业冲动的阶段,缺乏对创业进行理性思考。
受访的大学生反映,感觉社会舆论都在鼓励创业,在学校完全没有创业想法的人几乎没有,但是大家都只有创业的冲动和想法,真正去理性思考创业的人相对来说却很少。
课题组座谈结论与问卷调查结论一致:年龄越低,创业意识越薄弱;学历越高,创业观念越不足。
优越的生活条件挫伤创业积极性
在调研中课题组发现,优越的生活环境造成了上海居民中年轻一代“小职员”思想严重,养成了“宁当白领,不做头领”的职业惰性。与新上海人相比,老上海居民的生活环境相较优越,至少没有严重的买房压力,另外,由于上海城市发展较快,社会保障水平较高,老上海居民中年轻一代的家庭负担和养老成本相对较轻,他们及其同辈群体一直生活在优厚的生活环境中。原本是相较优越的生活环境却成为一把双刃剑,深深刺伤了老上海居民中年轻一代的创业动力。一位受访大学毕业生说:“我现在没有创业的愿望,以后也没有创业的愿望。因为我觉得我现在和将来没有创业的必要,我现在的家庭生活条件比较好,以后应该也不会很差,所以我没有必要创业。我觉得我应该享受生活。”一些女大学生反映:“在职业观上,大学生的‘白领’意识比较强,特别是上海的女孩子,因为从小家庭的影响,比如奶奶就一直对我们说白领很好,长大了你也要当白领。所以一些人有极端的想法,即使在家待业,也不愿意从事其他的非白领的工作。
行政效能不高阻碍“海归”创业
“海派”文化成为上海吸引“海归派”的最重要因素,但在许多“海归”看来“海派”文化的社会融入性需进一步提高。留学归国人员认为“海派”文化虽然比较规范,体现上海社会的层次性,但“海派”文化还需要进一步强化其对外来者的融入。
此外,还有部分留学归国人员反映:少数政府相关部门的行政不作为挫伤了“海归”的创业热情,具体表现在:行政领导害怕承担责任,“有政策,没细则;有细则,无落实”,“政策是印在纸上,挂在墙上,没有落实到我们身上的”,行政效率低下等。
为大学生描绘创业“蓝图” 市政协课题组为 “温热”沪上创业氛围支招
课题组认为:上海市民创业理想正逐步消失,创业激情正逐步减退。“理想缺失”与“激情减退”的内因是:上海市民缺乏创业动力,“宁当白领,不做头领”的职业惰性和职业求稳心态在起作用。要解决这些问题,从长远看,需要在家庭、学校、社区、社会中宣传创业理想信念,从小增强创业理想、激发创业激情。从当前看,一是政府以创业基金等形式为市民创业提供资助,为市民描绘创业“蓝图”,激发市民创业理想与激情;二是鼓励以团队的形式创业,利用团队成员的优势互补,解决“理想缺失”与“激情淡薄”问题。同时,课题组也为“温热”沪上的创业氛围作出了初步设想。
树立多元化创业观念
在传统思想中,所谓创业就是一人或多人联合出资,兴办企业或公司。这样的创业思维具有很大的狭隘性,因为在现代社会中,不仅仅劳动、资本是社会的生产要素,技术、管理与劳动、资本同样重要,因此,仅仅把创业定义在资金联合上具有很大的局限。课题组认为应该把技术、管理入股同样看作是创业的重要方式,形成新型创业观念。从这个意义上讲,由企业家提供资金,搭建平台,劳动者以劳动、技术、管理入股,整合资金(企业家)、劳动、技术、管理(劳动者)四个资源,共同创业,实现互利互惠,这是现代社会中的一种新型创业方式与手段。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在产品设计、工艺流程、操作技术等方面有所创新、有所发明,甚至有创新专利,这也是一种创业之路,是在本职岗位上的创业之路。而且,这是大多数劳动者所走的创业之路。
培育创业教育体系
课题组认为,应该培育创业教育体系,选择合适的创业人群,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创业指导。在现有促进创业的政策中,往往把应届大学毕业生创业看作是促进社会创业体系的重要一部分。但是,实践证明,对应届大学毕业生创业的做法既要鼓励,更要关心和引导,引导他们选择合适的产业、合适的途径创业。同时,要引导大部分应届大学毕业生树立“先就业、再择业(包括创业)”的观念,平静面对现实。在调研中,很多市民认为:创业是一个极具风险的过程,不仅仅需要资金、技术,更重要的还需要社会经验和社会人脉。据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统计,2006年至今,基金会已投资的293家大学生企业中,有稳定销售收入、利润与一定发展前景的企业约有50家,不足总数的19%,但这些企业距社会风险投资和产业资本的标准,仍有很大距离。因此,准备自主创业的应届大学毕业生要仔细分析自己的条件,慎重选择合适的行业与途径。
创业服务应分层次展开
课题组在调研中指出,创业只是少部分人的行为,不会一蹴而就,不可能要求全体市民都去创业;有创业想法已经很难,而把创业想法切实转化为创业行为则更难。囿于个人条件的限制,每个人的创业方式不一样,因此创业典型应有针对性地选择,针对不同的市民群体应该选择不同的创业典型,创业典型应切合实际,不应被拔得太高或压得太低。
在促进创业的举措上,政府更应把鼓励的重心放在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社会青年上,尤其是要鼓励那些年轻、高收入、高学历的社会青年走创业之路。据资料显示,2004年,由部分媒体推出的创业问卷调查结果公布,受访网民主张“大学一毕业”和在“大学期间”创业的,比例分别只有4.19%和2.42%;关于最佳创业期,有63.67%的人认可在毕业后工作3-5年。同时,要构建从资金帮扶、专家指导、信息提供等全方位、多层次的创业指导体系,帮助和指导青年创业。
同时,建立灵活多变的创业服务体系,扶持市民创业行为。建议成立“上海市民创业实施工程”,为有优秀创业计划的市民提供实施服务;成立“上海市民创业服务中心”,为有创业意愿的市民提供创业培训;建立科学、合理的行政问责制,遏制行政不作为,为市民创业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