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人正在生产椰刷。记者 洪宝光 摄
金融危机下,许多企业都面临着产品销路难、出口难,但定安县定城镇青年莫云峰研制的椰刷却一路走红,产品不仅出口日本,迎来大量订单,还带动了当地50名农村劳动力就业。
打工萌发创业
4月26日上午,在“嗞嗞”的金属切割声中,家住定安县定城镇莫村的莫云峰,正在那里指导工人如何切割、扭转铁丝,如何对刚生产出来的椰刷进行平毛,严把质量关,确保椰刷的质量。虽然目前产品比较畅销,但莫云峰心中有一个原则:不合格的产品绝不能出厂。
现年36岁的莫云峰所生产的锅刷,实际上就是海南省当地老百姓比较熟悉的椰刷,不过与民间椰刷不同,经过加工的椰刷做工精细、好看、实用。在民间不少农民只要将椰子皮拔下来,然后再用刀稍微加工即可变成一个刷子,这样的刷子环保省钱又省事。
生产椰刷与莫云峰外出打工经历有关。
2001年初,在家闲得无聊的莫云峰,决定去浙江义乌闯一闯。很快就进入义乌一家民企工作,负责公司原材料、半成品采购。他经常深入乡村采购原料、半成品等,发现在义乌乡村几乎家家都是小工厂,都在生产小商品。所生产的产品包括锅刷等日常用品。看得多了,他开始萌发一个梦想,能否在家乡也办一个小工厂,生产小商品呢?
2003年春节,他回家过年,踏进自家厨房时,发现母亲王春珍正在使用椰子皮刷锅。立即从母亲手中抢过椰子皮详细地看了几遍。这一举动让王春珍觉得奇怪,不就是一个椰子皮刷吗?有啥看头。莫云峰越看越兴奋,用椰子皮做的锅刷环保,符合现代人追求的绿色环保,一定会有市场。
半年研制出椰刷
来不及休息,莫云峰找来同村朋友莫伟高和莫开山,并告诉他们自己想用椰子皮加工成锅刷。说干就干,3人一块到超市去购买来一大堆锅刷,并将这些锅刷给拆了,然后再慢慢地分析、了解这些锅刷是如何组装上去的。
折腾了近3个月,不仅没有研制出椰刷,还花去了不少钱。母亲王春珍开始责怪莫云峰,在义乌好好的工作不做,偏偏要回家来研制椰刷,不仅浪费时间,也浪费钱,还将自己打工积累的10万元积蓄几乎花光,从那时起天天催促他回义乌上班,不要再研制椰刷了。
经过近半年的反复试验,莫云峰等人终于研制出有手柄的椰刷,并创办了定安棕刷制品厂,专门生产椰刷。
月利润近10万元
自主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椰刷研制出来后,莫云峰开始到海南省各超市、市场去推销自己的产品,但购买者并不多,再次感受到创业的艰难。
“有点打击,生产出来的产品没有被海南用户接受,他们认为只要砍个椰子即可制作,不必购买专业的椰刷。”莫云峰说。为了维持工厂运行,莫云峰开始想到了网络,一有时间他就上网,在阿里巴巴网站上介绍椰刷的好处,还经常上网去跟帖,向网友推介自己的产品。同时再次回到义乌开设专卖柜台,向全国各地推销自己的产品。
在浙江义乌期间,他了解到2008年9月义乌有一个义博会后,因资金有限,他与义乌的朋友共同租了一个展位,地方虽小,但他带了几箱椰刷过去参展,展览会上,除了向用户推介自己的环保刷外,还免费赠送给采购商使用,日本一家企业看到椰刷后,非常兴奋,一下就与他订了50万个订单。
今年2月,随着椰刷走出国门,他的订单也越来越多,如今每个月他的工厂至少能生产20万个椰刷,月产值40多万元,月利润近10万元。
“现在我聘请了50多人来帮忙,每个月薪900-1200元。”莫云峰对海南日报记者说。现在他每月卖椰刷20万个,每个价格2元,主要销往日本。
采访结束后,莫云峰又要赶去上海,去看他订制的数控化椰刷生产设备。因订单多,靠工人手工无法满足目前市场的需求,他准备扩大生产规模,加大生产量,让海南椰刷走进千家万户。
来源:海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