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商务职业学院校内出现一条由70多个摊位组成的商业街,这条街上的摊主都是在校的学生。 首席记者 金超 摄
大学校园里300余米长的商业街上有大小70余个摊位,在这里摆摊的都是在校学生。这并不是模拟市场,摆摊的学生还要获得学校颁发的“许可证”。
大连商务职业学院表示,此举是学校创业课程的一部分,目的是锻炼学生的创业能力。这次活动全部是免费的,不收取学生的摊位费、管理费,以后打算让商业街常态化,可能会适当收取一些费用,这些管理费用来扶持学生创业,如成立创业基金等。
商业街上有70余个摊位
昨日下午2时45分,大连商务职业学院主楼前的柏油路上已经有学生开始做“开市”准备了,摆桌子支货摊,摆货物挂条幅……下午3时,这条商业街准时“开市”。
这条商业街上有70余个摊位,摊主都是在校的大一、大二学生。这条街上售卖的商品种类还挺丰富,“高档”的有几十元的营养保健品、品牌日用品、化妆品,最贵的是200余元的自行车,“低档”的有五六元的小挂件、几元钱的小首饰。
消费者也都是这所学校的在校学生,虽然都是同学,但是买卖双方一点也不讲情面,经常为了一块钱讨价还价。
在这条街上,有的货摊前聚了很多人,而有的货摊前顾客稀少;有的摊主坐在椅子上发愣,有的则大声叫卖……
校方:这是创业实践课
商务职业学院大学生创业园主任陈绍峰表示,出现这条商业街是学校组织的一次校园营销活动,也是学校创业课程的一部分。
陈绍峰介绍,该校是辽宁省的“创业示范”学校,校方非常重视学生的创业教育,从最初的开创业报告会,经验交流会到形成系统的创业课程。为了提高学生们的创业能力,校方推出了“商业一条街”活动。这个活动主要是允许学生们在校园里摆摊卖货,但是事前必须向学校提出申请,获得许可证之后方可设摊,然后自己组织货源卖货。
陈绍峰认为,如果让学生直接到社会上去创业,去体验商业,以学生现有的经验、资金实力等大多数都会失败而归,这对学生是一个打击。所以,学校提供一个“温室”,给学生一个体验商业、实践创业的机会。
摊主:大部分资金从生活费中挤
这条商业街从5月19日“开市”,将持续一周的时间,平时每天下午3时到7时营业,周六、周日全天营业。
陈绍峰介绍,这次活动主要面向全校大一、大二学生。学校成立了商业委员会,负责管理颁发营业许可,管理这条商业街,为防止纠纷,学校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对卖主同学进行了职业道德教育,比如规定“食品不卖、淫秽品不卖,假冒伪劣商品不卖”,“不破坏包装无条件退货”等。
摆摊的同学营业资金主要有三种来源,主要是靠家里支持,有的甚至是从日常生活费中挤,大多数摊位都是几个同学合伙凑钱干起来的;还有一部分同学以前自己就做点小买卖有资金的积累;另一部分同学没有太多的资金,但是他们与一些商家合作,交一部分抵押金,拿货到学校来卖,然后再与商家分成。
陈绍峰介绍,“开市”第一天, 70多个摊位进货总量达到4万多元,当天营业额达到6000多元,利润2000多元,利润最高的摊位能收入300多元。
■个案1:包28个摊 雇人卖货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何黎诚是“商业一条街”里最大的“业户”,拥有28个摊位。“我卖的东西包括服装、首饰、玉器挂件等,全是针对大学生消费群设计的。”何黎诚是浙江人,他从上大学起就开始做生意。每月,父母只给他900元生活费,而他的月开销高达3000元,“不够的钱全是我自己赚的。”何黎诚卖过小灵通,做过服装、酒水生意。
这一次,他组织了一个由4人组成的团队,来经营这28个摊位。“每个摊位都有我雇的售货员,当然是同学了,根据销货情况给他们开工资。” 7天时间,何黎诚计划销售4万元货物。这些货物基本上是他用交部分定金的方法赊来的,卖不完还可以退回去。“我的货里面,最贵的是男士T恤,每件50元。 ”他进货的渠道广泛,包括沈阳、大连、义乌等多座城市。何黎诚还有专门的“财会”。他估算,如果7天时间将4万元货全部售完,4人团队将有2万元利润。何黎诚认为,校园里练摊不应该进太贵的商品,而且要注意个性,尽量一样一件。
■个案2:货都卖光却没赚到钱
陈绍峰介绍,有两个女生摆个摊卖盆景,一共进了七盆盆景,卖得非常快,不到两天就卖光了。但是,这两个女生最后一算账却没赚到多少钱。
陈绍峰表示:“老师与她们一起分析了原因,主要是因为她们盆景的进价都比较高,而一般卖盆景要把盆和花分开进货,然后再栽到一起,这样成本会很低。而她们卖整体盆景,这样成本会很高,最后售价又很难以高出市场上的价格,所以,再算上车费等成本之外,就没剩什么了。 ”
■个案3:看起来不错的包 却不好卖
大二女生陈红,在商业一条街上卖包,她花了700元钱进货。“我进的这些包都是平时女生经常用的,是最时尚的那些款式。”陈红说,这些进货钱都是自己的生活费。
卖了3天下来,陈红说和她预想的有很大差距。虽然这些包的款式都挺时尚,而且价格也要比市场上低三成左右,但是,来光顾的人还是不多,即使有人想买也是狠狠杀价,“我基本都是本钱卖的。”陈红经营了3天收入了200多元,离回本还差500元。
陈红也分析了自己遇到困难的原因。首先,背包这种东西对学生来说属于“奢侈”消费品,学生们不可能大量购买,消费群肯定有限。其次,女生们换新包也都是有时间点的,一般会在新学期开学,或者刚开春的时候买个新包,而现在已经入夏了,更重要的是离学期末越来越近,学生手头也开始紧起来。
记者调查:
多数学生认为有利于提高实践能力
大连商务职业学院大一、大二学生有1700余人,只有200多位学生参与了这次练摊。记者在随机调查中发现,虽然大部分学生没有参与到练摊中来,但是,他们并不反对学校推出的这种活动。
一名大一的学生说,学校搞这样的活动肯定是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的,不会影响到学习,对学生是有利的,他没能参与进来主要是觉得自己能力有限,社会经验也少,缺少上货渠道。
一名大二女生表示,她没参与是因为“不想创业,有别的理想。”但是,她并不反对学校这么做,也认为学校这样做有利于学生。
商业街上的“大户”何黎诚表示,以前自己也做生意,但是,这次是得到了老师和学校的支持,从这次练摊中,他也发现了商机,大连的韩版服装特别好,而家乡浙江又恰恰缺少这类服装,他下一步就打算开一家公司,往浙江销售大连的服装。
质疑声音
□质疑一:学校是搞教学的,不是教学生练摊的
质疑人:学校部分老师
回应:从练摊中体验创业
与大多数学生赞成学校的做法不同的是,很多老师、家长和社会人士对此提出了质疑。
陈绍峰说,其实推出这一创意的时候,最先提出反对的就是学校部分老师,有的老师甚至找到院长提出反对意见。其实全世界的教育都在经过从学历教育到职业教育再到创业教育的转变,现在的大环境下,创业教育势在必行。我们搞的是创业实践,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体验创业,得到实践,目的并不是教学生练摊赚钱。
□质疑二:我是让孩子上学的,这样会耽误学习
质疑人:学生家长。
回应:上课时间不准摆摊
陈绍峰表示,一开始提出摊位申请的有84人,后来退出了10几人。这些退出的同学主要是家长反对。陈绍峰表示,学校在搞这样活动之前就已经声明,学生可以做买卖,但不准退学经营,进货、洽谈、卖货也要在业余时间,不许耽误上课。
□质疑三:这种模式太低端了吧
质疑人:部分社会人士
回应:摆地摊也是一种积累
陈绍峰说,练摊只是一种方式,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体验最贴近真实的商业环境,从中得到锻练和提升。另外,大学生创业也不可能都是高端的、高科技含量的项目,不能把大学生都当成精英,很多学生也是大众的一员。即使一个大学生从摆地摊开始创业,也没有什么值得奇怪的,我相信他不是为了摆地摊而摆地摊,摆地摊只是他创业的起步,只是积累的开始。 (记者 金超)
来源:辽沈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