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永远的精神财富不竭的力量源泉
热点推荐 加入时间:2010/6/6 10:49:05 科杰在线 pc354.com
是什么力量,让延安荒凉的山坳如同磁铁,吸引着无数进步青年:他们冲破道道关卡,汇成抗战的洪流、解放的铁军,引领着中华民族从胜利走向胜利。
是什么力量,把延安贫瘠的热土变成摇篮,哺育出无数民族英才:他们克服重重险阻,绘就开国的伟业、建设的宏图,激励着炎黄子孙由辉煌再创辉煌。
这力量,来自枣园窑洞里不熄的灯火,来自杨家岭上飘扬的红旗,来自南泥湾囤田垦荒的老镢头,来自大生产运动中嗡嗡作响的小纺车……从1935年10月结束长征到达陕北,到1948年3月东渡黄河前往华北,中共中央带领无数共产党人在延安谱写了辉煌的历史篇章。
一切依靠人民,历史铸就延安精神
8月的延安一片葱茏。延河水静静流淌,两岸柳姿婆娑;宝塔山巍然矗立,山下高楼成群。从南泥湾到杨家岭,从凤凰山到清凉山,车辆如流,游人如织。每一处红色胜迹,都让人驻足沉思;每一段革命故事,都让人凝神倾听。
1935年10月至1948年3月,延安成为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总后方。在这13年里,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指挥了艰苦卓绝的8年抗战,取得了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领导指挥了伟大的人民解放战争,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在这13年里,延安经历了整风运动、大生产运动、中共七大等一系列影响和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完成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产生了毛泽东思想,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一系列策略原则。在这13年里,中国共产党进行了局部执政实践,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教育、卫生等诸多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盏盏小小的煤油灯,见证了延安时期艰苦奋斗的历史。据延安革命纪念馆研究员齐佩良介绍,这种煤油灯,讲究的用铁皮制成,表面涂一层褐红色的防锈漆;简陋的直接用墨水瓶制成。由于高度不够,往往要支垫一个10厘米高的圆柱木座。每当夜幕降临,宝塔山、清凉山、凤凰山及城周边的沟沟岔岔、山山岭岭的土窑洞内,都射出一束束灯光,干部用它办公,学员用它学习。美国进步记者斯特朗到延安访问后感叹:党的负责干部住着寒冷的窑洞,凭借微弱的灯光,长时间工作。那里没有讲究的陈设,很少物质享受,但是住着头脑敏锐、思想深刻和具有世界眼光的人。
油灯虽小,照耀着一篇篇革命雄文的诞生。资料显示:《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收录的159篇著作,有112篇写作于延安时期,仅在杨家岭的窑洞里就完成了40篇。
油灯虽小,见证了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战斗。资料显示: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共毙伤、俘虏日伪军171.4万余人,缴获各种炮1952门,机枪11895挺,长短枪682831支。
油灯虽小,吸引着无数热血青年投奔光明。资料显示:仅1938年5月至8月,经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奔赴延安的青年就达2288人。延安时期,仅中国抗日军政大学总校及12所分校,就培养出约10万名革命干部。
延安市委书记李希说,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当时延安成为全国爱国人士和进步青年向往的地方,成为全国民主的模范、抗日的堡垒、自由幸福的象征。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当时极其艰难困苦的复杂环境中亲手培育的延安精神,是党领导人民群众克服困难、战胜敌人的重要法宝。经过几十年的发扬光大,延安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珍贵财富,成为全国人民团结一致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精神支柱。
一切为了人民,建设依靠延安精神
1949年10月26日,毛泽东同志给延安党政军民各界的复电,通过新华社向全国公开广播。毛泽东同志在复电中赞扬延安和陕甘宁边区人民对于全国的贡献。希望永远保持过去十余年间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工作人员中所具有的艰苦奋斗的作风。
毛主席的复电,成为指引延安人民发扬延安精神,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从1949年以来,延安人民在毛主席《复电》精神的鼓舞下,掀起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高潮。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延安各级党委、政府继续发扬延安精神,坚持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全市干部群众艰苦奋斗、埋头苦干,经济社会建设突飞猛进。2007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610亿元,较1978年增长19倍,人均28675元,是1978年的120倍,位居全省第一。财政总收入175亿元,是1978年的699倍,人均财力8246元,位居陕西全省第一;地方财政收入72.69亿元,位居陕西全省第二。
永远和人民血肉相连,时代呼唤延安精神
在枣园中共中央书记处旧址,有一条幸福渠。这条6公里长的渠水,见证了军队与人民、党员和群众血脉相连的历史。
为解决枣园村及周边群众灌溉难题,1939年8月起,陕甘宁边区政府派遣水利工程师丁仲文主持修建水渠,在军民共同努力下,水渠于1941年4月胜利竣工,使枣园附近1000多亩旱地变成水浇地,庄稼和蔬菜连年丰收。
1943年2月,枣园乡乡长杨成福和群众代表拿着“为民谋利”的锦旗,带着年糕、米酒、油馍馍,向党中央祝贺新年。2月19日,毛泽东同志邀请枣园乡24位年过60岁的老人来做客,为他们集体祝寿。老人们激动地说:从前官府向我们要粮要草,又打又骂,不拿受苦人当人看待。共产党、毛主席真是我们庄户人的引路人,我们一定要搞好生产,支援前线。
永远和人民血肉相连,永远站在时代的潮头。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和宝贵财富,过去是今天仍然是我们战胜困难、取得胜利的法宝。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正赋予延安精神新的时代内涵,大力弘扬求真务实之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革命战争年代,延安是战斗的土地;和平建设时期,延安是奉献的热土。新中国成立以来,多少共产党员、干部群众、知识青年,在延安精神的感召下,在这里梦想飞扬,在这里艰苦奋斗。
13年风雷激荡,延安,是永远的精神财富,历久弥新;60载峥嵘岁月,延安,是不竭的力量源泉,遇险益强。
来源: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