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企业反映大学生穿深色正装与年龄不符,看起来反而别扭。于冬雪摄
“贫二代”求职竞赛突围战
热点新闻:贫困大学生遭遇“拼爹游戏” 求职成本成难题
“贫二代”一词最早来源于媒体人石述思在个人博客上发布的《“贫二代”的标准》一文,文中用十八条标准描述了“贫二代”的生存困境,大有嘲讽意味。目前网络对校园“贫二代”一词普遍定义为“出身贫寒、社会关系缺乏,求职过程中全靠个人奋斗”的大学毕业生,并对贫困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多抱担忧的态度。眼下已经进入了9月,新一轮大学毕业生又开始走向就业市场。
在这场被戏称为“拼爹游戏”的求职竞赛之中,“先天不足”的“贫二代”们该如何突围呢?
劣势分析
财力与人脉为最大短板
网络上对“贫二代”学生的求职难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难以负担求职的成本,比如没有足够的资金支付求职包装或者异地求职所必须的住行花销等;二是求职中没有可以利用的家庭背景关系,缺钱的家庭往往也缺乏足够“硬”的社会关系。
人力资源专家还提醒到,家庭因素对于“贫二代”的负面影响远不止这些。“第一,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这些学生在视野拓展和学习工作发展条件方面会受到限制;第二,父辈及自己本身的人际关系网往往偏向低端,这也将制约个人的见识与职业规划的空间;第三,出身贫寒的学生有一定的比例会产生自卑或者因自卑而导致的自负性格,这在求职路上获得帮助的机会较少,导致这部分学生信心不足。”
实际上,这些问题并不是只有“贫二代”学生才会面对。“我们虽然不是农民工的子女,但父母也只是普通的工薪阶层,同样没有可利用的家庭背景,对求职成本也希望尽量做到能省则省,我们也有相同的求职困扰。”一位“中间代”的受访大学生这样说道。
不能让大学生就业变成“拼爹游戏”
薪酬谈判学学"未来评估法" 给自己谈个好价钱
高校说法
不赞成将学生分类
记者在走访各高校大学生中发现,多数同学并不赞成过于强调“贫困”对个人发展的影响。何谓“贫困”?有何标准?“十八条标准”多少带有负面情绪发泄的意味,更多的是触碰到个人心态的敏感地带,过分强调聚焦了贫困大学生的软肋,反而徒增了他们的心理负担。
就业指导中心主任赵烨明确表示,不赞成将学生进行分门别类,划分出“贫二代”、“富二代”、“权二代”等等。
“社会舆论强调他们之间的区别,过份关注和同情贫困大学生,实际上是一种非常不健康的做法,弄得不好会产生适得其反的结果,要么使贫困大学生产生更自卑的情绪,要么使其中某部分人逐渐形成希望依赖公众关注从而得到机会的投机心理,这都是非常危险的。最好的做法是一视同仁,将他们当成普通学生看待。”
专家建议
通过后天努力积累人脉
不可否认的是,与家境优越的同龄竞争者相比,贫困大学生在人脉方面的弱势是确实存在的。毕业大学生依靠亲友关系进入工作岗位的现象也不在少数,如何在激烈的求职竞争中取得成功,便成为摆在贫困大学生面前的一道难题。
“如果一开始就想去最好的单位,将目标定得太高,成功的几率当然少之又少。”赵烨表示,在受访的部分已工作的大学生中也有反映,家庭的经济压力不允许自己留校待业,有些工作“还过得去”,他们也愿意从基层做起。
此外,贫困大学生在校内可以通过参加学生会、进入干部团队、参与组织各种校内活动等,培养与导师、同学的关系。除此之外,实习也不失为一个积累人脉的好方法,在实习过程中找到愿意培养自己的职业导师,给予职业上的建议。不少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时会优先考虑实习生,这也是一个大学生进入职业生涯的一个重要切入口。
在面对“人脉短板”的时候,人力资源专家建议“贫二代”学生要勇于呈现自己的优势,体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不要一味强调人际关系在求职过程中的重要性。要了解用人单位更多是考虑求职者的个人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