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李冀远,曾任职于天津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调研室,《中国工商报》驻津记者站首席记者、总编辑、党委书记。 这天阳光格外灿烂,上午十点钟,记者如约等候在一小区门口,不远处一位老人披着晨光慢慢走来,这便是李冀远先生,记者上前将李老迎到车上。一上车,李老便和记者亲切地聊了起来。
76岁的李老经常游泳,身体很好,讲起话来底气十足、思路清晰。李老的“话匣子”一开便不可收:“那就从我1980年到工商局讲起吧”——
1980年 超过8人就是资本主义
我1980年到市工商局,当时工商局有三项重点任务,一是管理个体户、二是管理市场、三是打击投机倒把。其实早在1978年6月,市工商局对“文革”时被默许仍在经营和被遣送疏散到农村的个体工商户清理发照的工作刚刚恢复。当时的规定十分严格,所以全市真正的个体户少得很。他们一部分是从关停并转的企业里下岗的职工,另一部分是残疾人,他们做的也就是修修皮鞋、自行车,卖卖果仁、乌豆之类的季节性食品,或者是人们日常要用的针头线脑之类的东西。
我记得那时河西尖山路、资水道一带就是已形成气候的自发市场。一般来讲这种自发形成的市场很不规范,有的人冬天给土豆裹层泥就当松花卖;也有的人卖的那香油,就最上头有点香油,底下全用水充数。到1980年,我们局筹划为个体工商户发照时,专门从原来的企业登记处调出来大概四五个人,成立了一个个体经济处,但当时个体经营的政策还是紧得很。记得第一次开会讨论准备发展个体户的时候,领导就说了:绝对不能突破“肩挑”、“手提”、“自行车驮”的经营方式,用汽车、马车拉来经营的都不行。
那时想要起照还有不少规矩:要求申请者要有本市户口;还得有几千块钱的注册资金;还要上报经营人、经营地点、都雇佣的是谁,而且连个体经营业主算在内用工不能超过8个人。为什么呢?因为《资本论》上说了,超过了8个人就应该算是资本主义了。那时候要办个照还特别慢,一般都得三五个月,哪像现在一两天就办下来了。再说当时那个时代老百姓还有些瞧不起个体户这新兴职业,甚至有不少人即使他家生活真困难,也不愿意“下海”去当个体户。
1981年 有了“万元户”
1981年国家政策进一步放宽了,可以允许个体户从事个体运输业了,这一下子场面就搞开了、搞活了,各省市间的物资流通也越来越活跃了。后来甚至有人把这一政策称为个体经济“搞活”的一个标志,去工商局起照的人如雨后春笋一般多了起来。
印象中,1981、1982年,天津恢复的个体户中,好多都是“文革”前的老户,他们大多重操旧业,像卖煎饼果子、水磨年糕、锅巴菜之类传统小吃的,还有一些卖手工艺品的,说起来这对恢复天津的传统文化还起到了不小的作用。也有了不少新登记的个体户,其中卖海鲜水产品的比较多,人员组成的成分也相对复杂。更有些两劳两教人员,趁着刚恢复的市场不规范,经常会有缺斤短两、强买强卖的事情发生,打架斗殴的事也常出现。就是这样,到1981年的时候,虽然全市整体收入水平还不高,但天津就在个体工商户中出现了“万元户”了。
也有很多脑子活泛的人,就是在这个时候靠着搞个体运输发了家。我记得当时南郊区双港海河湾村有个叫龚世权的人,他因为大队工作的关系常跑企业,接触的人多,消息也灵通,一听说能搞个体运输了,他就和大队合伙出钱买了个“半挂”汽车,跑起了运输。接着他又用跑运输赚到的“第一桶金”办了一家沙发厂,这个厂又赚了不少钱。到1985年,他又投资办了一家港田摩托车厂,从组装摩托车做起,把个厂子越做越大。那厂里生产的残疾人摩托车当时在天津很是火爆了一段时间,这种交通工具还成了天津街头的一景。事业做大了,他本人也入了党,当了海河湾村村书记,成了市政协委员,还在家乡建起了一座很气派的港田大厦。企业效益好了,其社会影响力就大了,他们就想做些文化事业,为村民办点实事,有一次他们找到我帮忙,把马季、唐杰忠等艺术家都请来,给村民们演出。
1985年 个体户成致富典型
也是在那时候,城市里的个体户也有了饮食业、修配服务业、百货服装业、个体运输业等多个行业,政府部门更是积极为个体户的发展提供好的土壤,在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上,经常可以看到表彰先进个体户的新闻。个体户不仅成了改革开放的先行者之一,也成了勤劳致富的典型,他们的发展还在安置城镇待业青年和农村剩余劳动力上起着不小的作用。
到1985年,有些发展得好的个体户按规定只准雇用8个人已经不现实了,很多人实际上已经在用个体户的执照经营私营企业了。1986年8月天津市颁发了第一个管理个体工商业的地方性法规,从那以后,可以说天津的个体工商业算是进入了稳步、健康的发展时期,天津从事个体工商业的户数、人数也一直在10万户、15万人左右浮动。
记得1987年,国家又发布了一系列有关个体工商业发展的条例和实施细则,社会风气也比原来开放了很多,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商海”。这些人我接触过很多,他们一部分人是不甘心在国营企业里拿一个月几十块钱的固定工资;也有一部分人的确是穷怕了。有个做家具的个体户就跟我说过,他太感谢共产党了,正是有了党的开放政策,他才有机会富了起来。
后来个体经营发展到7大行业、90多个小行业,后来小行业又增加到了110多个。
1990年 “私企”终于名正言顺
到1990年以后,国家政策放得更宽了,又开始发放私营企业的营业执照,上面提到的那些顶着个体户帽子的私营企业马上“转正”了,开始名正言顺地扩大经营规模,有了自己的私企协会、行业协会。就拿当时的家具制造业来说,那是上世纪90年代初,天津的家具制造业特别发达,从业人员、成交规模,社会影响力都是当时众多私营行业中数一数二的。为了抵制假冒伪劣商品,这些家具制造企业专门成立了家具行业协会,还搞过一次大型活动,那次活动影响挺大,连北京的媒体都来了。大家在现场请人随便挑几件家具卖场里的家具,做破坏性试验,考验家具质量。这事在当时可轰动了,这个家具经销点也被冠以“信誉杯”,生意更加火爆。
从那时候到现在这20多年里,天津个体工商业的发展早就融进了国家改革开放的主流,一大批企业成长了起来,出了不少知名的企业、著名的品牌,还出了不少有影响力的企业家呢。
果仁张叫响“中华老字号”
按照李冀远先生的总结,随着个体工商业的发展,这些个体工商户的发展道路有三种趋势:一种是遵守政策、规规矩矩做生意,以钱生钱把企业做大做强、形成气候的;一种是喜欢投机取巧“钻营”的,也叫“船小好掉头,什么好经营就经营什么”,有的干好了,也有的干垮了;还有一种是违法经营的,估计这样的早就干不下去了。印象里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比较有名的个体户中,宝成锅炉、果仁张都是从那个时代的个体经济发展起来的,已经成了全国的知名的企业。
天津宝成集团依靠自主创新自行研发,走出了一条拥有核心知识产权的“产、学、研”之路,闯出了自己的锅炉品牌。截至2008年底,宝成集团先后开发出燃煤、燃油、燃气等52个系列、656个品种的产品,目前已全部转化为生产力,经济效益达5.9亿元。本市著名的食品企业果仁张,如今被国家内贸部和商务部连续认证为“中华老字号”,并被评为“中华名小吃”、天津“十大名小吃”之一、天津市“著名商标”。天津市帽子王实业有限公司也成功利用自行研发的设备,依靠产品过硬的质量,在海外市场站稳了脚跟。
无论是恢复个体户过程中重要节点的大致年代,还是当时他接触过的每个个体户的名字、在他们身上发生的故事,李冀远都记得清清楚楚,他如数家珍般的讲述,瞬间将记者拉回到了那个充满着创业与致富激情的年代。
来源:天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