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德文:我肯定会成功
见到周德文,记者下意识地问到:“你是猪倌?”
“大学生猪倌”,周德文更正了一遍,他现在最重要的身份是养殖场负责人,而他的另一个身份是安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专业06届毕业生。
“其实就是学兽医的。”
从去年开始,他辞去苏州一个养殖场月薪四千多的工作,回到了老家池州市墩上街道永岭村,办了一个养猪场,从一个大学毕业生摇身一变成为一位“猪倌”,这一“变”,就让全村4000多人刮目相看。
首次创业路艰难
“说什么话的都有”,周德文轻轻摇头,“路是自己走的,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乡里乡亲对周德文的疑惑,没有给这个坚韧的小伙子带来多大的动摇。
农村里走出的大学生不多,读初三时,周德文的班里只有6个人选择再读高中,跟他一年上大学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回来养猪的,应该在附近乡镇找不到第二个了吧。”
金秋的中午,阳光很好,周德文眼望窗外,那里坐落着他的猪舍,现在里面共有105头猪,而占地4亩的养猪场其实可以同时容纳900多头猪。“总有一天猪舍会住满,而且猪舍还会盖更多。”
说这些话时,周德文坐在自己猪场的办公室。
这是一间简陋的民房,三张椅子、一个茶几、外加一个办公桌和一部小电视机。整个房间最醒目的是墙上挂着的5张执照,它们给这个布局单调、面积却有十几坪的小办公室平添了一种郑重。
看到记者盯着那一溜的执照,周德文说:“那是营业执照和其他手续,中间那个是动物防疫合格证。”做生猪养殖销售,周德文对中间那个动物防疫合格证最看重。
今年正月初六把二十一头母猪从合肥拉回村里之后,周德文就铁下心来要大干一番。就算村里人怎么看,怎么说,他都不在意了。
“我干好我的事情就够了。”事实的确如此,去年和家人商量后,他就在离家不远的一处山坡上租了一片面积共4亩的山地,盖起一片猪舍和几间住房,从此跟猪一块安了家。
那是一项费时费力又费钱的大工程。光清理山坡上的杂物就花了一周的时间,周德文带着母亲和哥哥周德喜一根根砍完了山上的野竹又耙完野草之后,几个人的身体被杂草刮得没剩下几块好皮。
母亲杨满花有点心疼自己最小的孩子,但家里也种了不少田地,只有每天过来帮忙做一顿午饭,从去年4月一直持续到现在。
“我就支持他嘛”。杨大妈是典型的农村母亲,她看着德文兄弟俩从去年6月份一直忙到腊月盖好了屋子,背地里为俩兄弟手脚上起满的水泡流了好几次泪水。
“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这段时间”。站在猪舍前,周德文显得心情复杂,眉头皱起,眼神坚毅。
因为存在生长周期的原因,从第一批母猪引进之后,猪场就没卖过一头猪。
“成品猪到春节左右就可以卖了,那时候价格最好,一斤10块出头没问题。”周德文复又精神起来。
书生立志做猪倌
现状似乎会有所改变,但周德文的哥哥周德喜比较冷静,周德喜的学历没有弟弟高,但是社会经验可比弟弟丰富不少,在他看来,大学毕业生创业可不是一句话那么简单。
周德文如今也有同样的感触。在一年多时间内,小小的猪场已经投入了60多万元,“一个猪平均每天要吃六七块钱,光是饲料方面一天就几百。”周德文拿着一个小账本说,账本上记满了数字,某月某日进饲料2000,某月某日进饲料3000。
“我不愁技术,就是资金很困难,就是没有钱。”面对现实,周德文有点无奈。和村里的其他养猪户相比,周德文猪场里的生猪发病率是最低的,今年夏天流行猪高热病,“村里有户人家近百头猪,一天死得就剩这个数。”周德文举起右手,对记者做出了零的手势,“我家就只死了一头。”
但是经营却不是他的长项。一年多以来,这个大学毕业生创业者遇到的困难比想象的更多。为了筹集资金,周德文已经记不清跑了多少次银行,银行贷款需要的门槛很高,刚出校门还不久的周德文很难满足贷款条件。
“去年6月份,猪肉只卖8块钱一斤,我跟镇上的农村银行说猪肉价格肯定要涨,我要贷款。但是他们说养殖业不贷。后来下半年猪肉涨到12块钱了。”
今年8月中旬,猪场一度只有几袋饲料,全家人都急得寝食不安,“那种感觉很压抑,欲哭无泪。”周德文说,遇到困难时,他喜欢到猪场下面的小池塘边,有时候一坐就是大半天。
在现实面前,梦想和激情总有点苍白无力,属于创业的那点疑惑渐渐产生,对现实的失落也越来越大。一点点的打击都可能会被放大。“有时脑子都是沉的,像装上了石头,看着天空是晴的,但我会觉得很黑。”
每一笔钱都必须用到刀刃上,“因为失败了也许会一辈子翻不了身。”周德文也很紧张。 “贷不到款,能借的也都借了,最大的指望是政府。”周德文开玩笑说,“我闭着眼睛都能认出来区政府任何一个办公室是怎么走。”
可是,希望渺茫,养殖户太多了,不会因为周德文的大学生身份而改变,“创业嘛,我有点想明白了,很现实。”但周德文不放弃,他很“惦记”政府和政府的扶持政策,“市农委、畜牧局来了三趟,区里人大也来过一次,镇上的人来得更多”。
“这一步迈得有点大。”周德文对自己也产生了动摇,但无论如何,还要坚持,现在放弃就意味着失败。“放弃了很多,可我觉得总有一天会成功的。”看着一头即将产仔的母猪,周德文的脸上浮现出了微笑。
成立专业合作社
从梦想跨入现实到底需要多久?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周德文心里。
“这一天不会太远”。尽管发展中遇到很多问题,但周德文的猪场规模已经越来越大,记者采访的前一天,周德文骑40多分钟的车到邻村一家养殖户家购买母猪。
“他家要卖6头母猪,开价一千四一头,我还价一千三一头,”德文笑笑,“省下的六百块钱在关键的时候也许很重要。” 按照他的计划,今年年底前,他还要进15头母猪,“这个投入是6万多。”每一笔钱必须算得很清楚。
再下一步,周德文希望将猪场底下四五十亩山地也租过来。“我心里有个规划,要把这个猪场完善下去,做一个运动场,让猪能活动起来,再种点果树,下面还有两个池塘,可以投点鱼苗。”
计划还不止这些,有些已经成功实现。“4月份,我领头把村里几家比较大的养殖户组织起来,成立了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周德文说,因为农委的人介绍,以后的政策会往合作社方面倾斜。为此他跟着镇上畜牧站的站长对大养殖户挨家挨户劝说,大家都相信他的眼光,更相信德文大学生的身份。
更多的计划等待德文的努力,他想办个饲料加工作坊,放加工机的房子已经准备好了,“我想探索在饲料里加中药,养殖业最害怕的就是疾病。”这个想法不是空中楼阁,今年村里的很多散户猪的病死率甚至达到了95%。
“明年,我可以把仔猪卖给周围的农户,我提供技术支持,猪养成后,我再收购,这些中药饲料就是其中的一个环节。”周德文说,生态化规模化的养殖模式是他的追求。“就差了临门一脚,但这半步最难迈。”
此时的周德文正在自己的小药房里翻翻捡捡,一个一人高的药柜子里放满了各种给猪用的药物。再把视线扩大,就发现这个药房安置在周德文的卧室里,这个卧室只有一张床和两个床头柜。床边的椅子上放了一本书——《猪多种病原混合症治疗》。
时间已经到了下午5点,山里的白天似乎有点短,再过半小时就该是周德文喂猪的时间了,从远处看过来,整个养殖场沐浴在一片金色灿烂中。这里,就是周德文的梦想发源地。
来源:江淮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