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手里的粉笔,与砖头结了缘,这个老师是个创业成功的典型
黄向一曾经是一名普通的中学英语教师,而如今他是一家建材厂的老总,固定资产500余万元、年销售收入近2000万元。这样的创业成功故事一直是很多人向往的。如今,苏州要创建创业型城市,推出了一系列创业优惠政策,要在两年内促进2.3万人实现创业、带动16万人实现就业,让一个人创业带动七个人就业。要创业,现在正是时候。这是记者从昨天召开的苏州市创建创业型城市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推进会上获得的消息。
10万元积蓄加30万元贷款
艰难起步
如今工厂年销售收入近2000万
零贰年职业教育布局调整,黄向一面临着人生一次重大选择,是留在学校里过安稳的日子,还是投身改革洪流再创业?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他说服了忧虑重重的妻子,毅然选择了创业。
通过市场调查,黄向一发现新型墙材具有环保、节能、隔音、隔热,高强度的优点,且享受国家相关免税优惠政策,市场前景广阔。于是,2003年6月,他靠着10万元积蓄、30万银行贷款艰难起步,创办了张家港市锦虹建材厂,主要生产各种规格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多孔砖和普通砖。创业初始,黄向一租用了5亩荒地,企业办公、生产条件简陋,半年下来厂里产品堆积如山,资金周转极为困难, 2004年春节企业不但没盈利,而且库存积压5万多立方,应收款50多万元,原料供应商每天上门催款,几辆给厂里运砖的大卡车天天围在他家门口要求支付运费。大年三十夜里,家里没有一分钱,是黄向一父母借给他们2000元过了个年!那时,一些好心的朋友也纷纷劝他就此甩手,说“你拿粉笔的手去搬砖头,国际玩笑开得太大了!”
在严酷的现实面前,黄向一苦苦思考,企业陷入困境问题出在哪里?幸运的是,一位资深企业老总一针见血指出了企业的症结所在:启动资金预测不足,现金流量计划过于乐观,直接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黄向一意识到,创业者光有激情和创新不够,它需要理性和创业理论支撑,还需要很好的体系、制度、团队以及科学和谐的盈利模式。2004年5月,他报名参加了劳动保障部门组织的SYB创业培训,专家们讲述的30个创业故事、国内外企业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都给了他很多启发。当年7月,黄向一更换了行头,来到外市一家运作良好的同类企业开始了为期两周的打工生活。2005年德资瓦克公司在我市投资需大量使用190规格的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该规格产品利润空间较大,且投资方承诺及时付款,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黄向一了解德国人一贯作风严谨的性格,将该产品的规格、容重、强度、单价等信息打印在粉红纸上,粘贴在送样的砖块上,来个粗中有细。几天后,德方老总在近10家竞争者中选定了他。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多年来,黄向一定期走访客户,虚心拜访行家里手,根据建筑行业的特点,逐渐找到了市场营销规律和突破口,迎来了企业发展的春天。目前企业拥有20多家常年大客户。如今厂区占地20余亩,固定资产500余万元,年销售收入近2000万元。
要创业,先向成功典型取点经
现在的政策比以前更优惠
像黄向一这样通过自身努力创业成功的案例还有很多。他们的创业经历,可以让很多想要走上创业道路的人学到经验、少走弯路。而相比以前,苏州的创业优惠政策又完善了很多。
此次市政府制订下发的 《苏州市创建创业型城市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实施意见》,集合了各项细分创业政策,初步建立起较为完整的创业政策体系,开始尝试“细分创业政策”向“全面创业政策”过渡的政策取向。近几年,我市每年政策减免各类经济体税金都超过10个亿,2007年以来共减免了26亿元。各级政府建立了专门的创业资金,两年多来市本级与县市(区)二级财政共投入2亿元左右,主要用于创业引导、现代农业创业、人才开发及科技创业等,其中建立了约5000万元创业引导性资金。以上投入两年来带动了4亿元左右的资金,创业资金投入总量达6亿元左右。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发放小额担保贷款两亿元左右,惠及4000多人。
在两年内,苏州全市要促进2.3万人实现创业,带动16万人实现就业,创业培训人数不少于1万人。全市创业服务、创业培训和自主创业等参与创业活动的人数占城乡劳动者的比例居全国领先水平,使全市个体私营经济新登记开户数有较大幅度增加,私营企业每年净增1万户左右。创业带动就业达到1:7左右,使全市个体私营经济新增从业人数大幅增加。
来源:城市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