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50名老板获“创业带头人”称号
创业新闻 加入时间:2010/5/24 0:54:07 科杰在线 pc354.com
11月20日,乌鲁木齐市就业培训工作经验交流暨表彰会召开,50名经过创业培训后创业成功的老板走上了领奖台。
当日,获“创业带头人”称号的50名老板是乌鲁木齐市的第二届创业带头人,他们有的是刚走出校门的大中专毕业生,有的是下岗失业人员、复员转业军人、残疾人、农牧民。
据了解,乌鲁木齐市创业培训工作自零贰年开始,截至目前,共2.1万人参加培训,7800余人创业成功,带动2.5万人就业。2006年11月份,劳动保障部门曾评选表彰了乌鲁木齐市第一届创业带头人。
据介绍,此次创业带头人的评选工作自今年6月份开始,由全市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市属创业培训定点学校推荐后,市劳动保障部门成立了专家评审组,经过初审、实地考察、复审及两次评审会,历时4个多月后确定最终表彰人员。
会上,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朱文智介绍了2006年至2008年三年来,我市就业培训工作情况,并就今后我市就业培训工作进行了部署。
自治区副主席艾尔肯﹒吐尼亚孜,乌鲁木齐市委常委卡德尔汗﹒米拉斯汉出席会议,他们肯定了乌鲁木齐市劳动保障部门近年来就业培训工作取得的成绩,并从切实改变社会各类就业人群的就业观念,重点解决大中专高校毕业生、少数民族人员的就业问题等几方面,对我市今后的就业培训工作提出了要求。
当日,还对三年来在我市就业培训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首府各街道、社区劳动保障所(站)、职业培训鉴定机构、劳务派遣组织、民办职介机构等相关单位人员参加了会议。
创业故事
老板是“莽撞”和执着换来的
今年7月份刚从新疆师范大学毕业的邱东,现已是一家餐厅的老板,手下有9名员工,餐厅日营业额约3000元。说起自己当这个老板的过程,邱东说是自己的“厚脸皮”和“莽撞”换来的。
邱东来自江苏徐州农村,家里兄弟3个,大学期间,为了给家庭减轻负担,他四年没有回过家,而是利用假期提前接触社会,打工挣学费、生活费。倒卖衣服的“小贩”、肯德基店的小时工、保安员、培训机构的工作人员等,都曾是在校学生邱东的兼职身份。身份最多的一个月,邱东兼了三份工,一个月挣了近6000元。
“这些经历都是一种思考。但是自己到底适合做什么不知道,就在这些经历中摸索。”邱东说,他后来观察到餐饮行业的起点较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可以考虑踏入这个行业。2008年暑假他到深圳考察后,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在一个比较成熟的商圈里,成本低、周转快的快餐有很大的市场,当年底他确定先尝试做快餐。
“有了方向,碰上机会就抓住了。”邱东说,有了想法,在找地点的时候,他听说了五一商场职工餐厅准备对外承包的消息,立马就想拿下经营权。可是没有资金、也还没有从学校毕业,凭什么去争取这次机会呢?只能一次一次地去找,一次一次地去表达自己的意愿和诚意。
“冬天很冷,有一次我在外面等了两个多小时,冻得站不住了。”邱东说,从2008年11月份开始,他几乎是每两天跑一次,估计前前后后跑了80多次。终于,今年3月份的时候,邱东得到了一个初步的答复:同意承包给他。虽然还没有正式答复,但邱东已经开始为自己的生意做宣传了,他印制宣传单,在上面标明饭菜的价格,从经营户的“钱袋子需求”入手制定饭菜价格。有了这些准备,今年4月中旬开张的餐厅,每天营业额约3000元,并且收入逐月提高。
同班同学联手网上淘金
美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目前拥有“Moodear★美美”电子杂志注册品牌,与新浪、腾讯等近30家大型门户网站合作发行,与300家淘宝大买家合作,目标成为和阿里巴巴、淘宝网齐平的网络电子商务平台,成为互联网最具影响力的网络富媒体企业。他的老板是新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电子信息专业2008年毕业生张磊、王伟科。
张磊、王伟科大学时是同班同学,在此次的创业带头人评选过程中,评审专家说,这两个人可谓是“强强联合”。张磊,性格内向,善于以理服人,稳重,擅长公司内部管理;王伟科,热情开朗,善于与人打交道,主要从事对外沟通,协调。
“虽然这一点不是我们合作创业的主要原因,但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毕竟合作伙伴也是很重要的。”张磊说,大学的时候,他们就一起“合伙”,创立了“捡大便宜”报刊杂志高校展销平台,在学生中间卖过期的杂志,杂志都是新的,从印刷厂直接进货。也开过淘宝网店、摆过地摊,这些经历,让彼此之间很熟悉,合作得也很顺利。
聊天过程中,记者了解到,虽然张磊、王伟科早有创业的打算,但真正走上创业路是毕业半年以后。
张磊说,毕业以后,虽然两人不在同一个地方,但是经常在网上聊天,今年初,他们看准以“切入点”提供网络服务有很大的市场潜力,于是王伟科放弃了央视7套广告策划的工作,张磊放弃一龙集团策划部的工作,联手创业。
“其实家里也反对过,可是市场瞬息万变,机会错过了就没有了,所以还是回来了。”王伟科说,他和张磊半年的工作经历对于他们的创业路也有很大的帮助。
目前,由于新疆网络管制的原因,张磊、王伟科和他们的伙伴长期在内地租房工作,但是他们对于明天,充满了信心。
访谈
要做“不安分”的学生
当老板,自己给自己干,应该是许多大中专学生想走的路。怎样能让这条路走得更顺,怎样提前做准备能让自己在这条路上少点磨难?走出校门即当老板的邱东和王伟科通过自己的经历总结出:在校期间,要做一个“不安分”的学生,不能死板地读书。
记者:创业初期应该是比较难的,还记得当时最大的阻碍是什么吗?
邱东:首先是害怕自己资金短缺得厉害,毕竟家里不能给自己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然后就多方面的想办法“融资”。其次是经验不足,毕竟还是刚出校门的学生很多东西不懂。还有人脉关系不够广泛,其实如果把人脉资源盘活了,这是一种很大的优势。
王伟科:担心资金问题也是心里的一个坎,毕竟想要迈出这一步,需要从很多方面做好心理建设。
记者:你们在学校期间的一些经历,或者说是“小打小闹”,积累了一些经验,这对你们创业有多大的作用?
邱东:当然,作用是很大的,比如说话的技巧。以前我并不太爱说话,也比较内向,有时候跟女孩子说话都会脸红。在学校的那些经历,让我多少掌握了一点对方的心理,学习到了一些说话的技巧,也敢于表达自己了。
王伟科:作用肯定是有的。其实在学校的时候,同学之间的相处是很简单的,利益冲突也不明显,甚至可以说没有,那大家说话都比较“冲”,就是很多方面不会注意,没想那么多,这与社会上的相处是有很大差别的。在学校的时候,练摊、打工,需要学会推敲,这就慢慢开始注意说话的技巧。
另外,在学校多一些尝试以后,肯定会碰到一些挫折,这可能是学校规律生活之外的东西,意识到这些以后,走出校园,我们对很多东西的承受能力会强一些。当然,很多东西其实大家都明白,可是真的遇到以后,还是很不一样的。
记者:这样看来,学校的经历多少还是能够弥补自己的经验不足。但是,有很多的在校生可能没有这方面的经历,是不是创业就更难了?
邱东:其实也不一定非要有这样的经历吧。我觉得现在很多的大学生都有点“理想主义”,他们可能也会有一些创业的想法,会做一些商业计划书,但是一到现实社会就会卡壳,不实用,然后卡壳就会放弃,走不下去其实,很好的认识到做跟想之间会出现的落差,就应该很好了。
王伟科:其实,在学校的时候,多参加一些团队活动,参加学生会,这样也能增加与人相处的机会,如果说管理一个团队的话,多少也能学到一点管理的经验。
记者:针对创业,你们会给在校学生什么建议呢?
邱东:不要从毕业那一天才开始准备。不是很多人说“毕业就等于失业么?”这不是没有道理的。最好就从跨进大学校门那一天开始准备,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就要尽早的找到,不要说今天先玩一会游戏,一个小时以后或者明天再想,其实时间真的过得很快。
我觉得学校也可以做些什么帮助在校学生,比如尽早的跟学生灌输早做规划的思想,请一些创业人士、哪怕是学校早一届或者几届的毕业生回去和在校生谈一谈,都会有一些作用的。
王伟科:在学校的时候,要多结交一些朋友,其他学院的,其他专业的,这样可以多接触一些东西。其实,就是平常说的“学得好、玩得好”,要多开阔自己的视野。再者,对于自己将来要干什么,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也要有积极的心态,当然,这种积极是要理智的,不能是盲目的乐观,盲目的固执。
来源:乌鲁木齐在线 转自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