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新加坡工业园区鲜为人知的创业史
创业故事 加入时间:2010/5/3 20:42:55 科杰在线 pc354.com
1992年,新加坡资政李光耀先生访问无锡。在历史性的机遇面前,无锡果断地作出了与新方合作,借鉴新加坡开发裕廊工业镇的成功经验,在无锡引进外资成片开发高科技工业园区的重大决策。由于一些偶然的原因,新加坡把与中国政府的合作项目放在了苏州,但李光耀先生的无锡之行,产生了难以割舍的无锡情结,促使新加坡政府接受无锡市政府的邀请,作出了与无锡地方政府合作,由双方国有公司(政联公司)按市场化运作高科技工业园区的决定。无锡新加坡工业园区从此诞生,并于1994年初正式启动开发。 昨天,对于新加坡工业园来说,是一个具有里程碑般值得纪念的日子,工业园终于迈过了15个春秋。曾是无锡高新技术开发区最早“拓荒者”之一的现任无锡市国土资源局新区分局局长戴岳明先生,也是新加坡工业园区从诞生到崛起的见证者,昨日,他向记者讲述了那段鲜为人知的园区创业史。
几个记忆犹新的“第一”
几个“第一”,是戴先生关于新加坡工业园回忆的最清晰的字眼。他至今记得园区的第一个批文国,是江苏省政府在1993年11月10日所发的61号文件,文件批准成立无锡经济开发区,后面括弧里清楚地写明“新加坡工业园”。1993年12月,市委市政府和新加坡经济发展局领导共同出席为园区奠基。
1994年3月25日,园区迎来另一个“第一”。新加坡工业园获得第一个征地批文,即由江苏省土地管理局下发的1994年133号文件,第一期征地1057.02亩。文件中征地范围为原无锡县坊前镇春明村、春丰村和群星村。1994年6月3日,第一个土地出让合同签订,第一批出让土地为1500亩。1996年5月6日第二期的土地出让合同正式签订,出让土地为1830.94亩。
“南征北战”的建设速度
工业园早期的建设情景,戴先生用了一部电影《南征北战》来形容。因建设需要,涉及的拆迁村民小组有21个,有2005个村民农转非。部队出身的戴先生,许久没见到这样的情景:“这边在造马路,那边在拆迁,另外一边厂房已经在盖。”最让戴先生感动的是,当时的村民,在刚开始拆迁时还没有谁分到安居房,但村民们没有一句怨言,他们就在露天搭起帐篷过渡。“建设的场景可称得上是车水马龙,在那个年代,又是在农田里,没有汽车来来往往。什么小推车,三轮车、拖拉机全都上了,跟电影里的一模一样。”
正因为这个速度,阿尔卑斯电子有限公司等第一批企业,就在1994年开始陆续落户园区,到第二年园区第一期工程全面竣工。“虽然无锡的工业园的规模没有苏州大,但我们的建设速度却赶在了他们的前面。”
工业园“超前”建设
新加坡工业园刚落成时,以312国道为界,与南面的新区相对而望。让戴先生感触的是,一到晚上,国道两边南北地区形成鲜明的对比,北面灯火辉煌,南面黑灯瞎火,仿佛是两座城市。
当时,工业园几乎各方面都领先于新区及其他工业园区。戴先生总结了4点“超前”,其一是开发模式,它是全国高新区中首个以企业名义开发建设的工业园区。其二是土地开发模式,它不像新区建设起初,圈一大片地,再一点点开发,而是一次性规划,一次性开发,建设、招商同步完成,等一块地完成后再开发第二块,1997年国家土地管理局还拿它作为全国节约、集约用地的典型。其三是招商模式,在那个中国人走出国门还非常困难的时候,工业园的新加坡投资方,利用自身优势走遍世界,引进一大批欧美外资企业。其四,基础建设先行模式。“从建设起初到现在,园区的基础设施从来没有翻修过,更看不到‘拉链马路’等等。”
基础设施的建设让戴先生最为惊叹,在建设时,雨水、污水、电力、通讯等管线就一次性排到位,通过车流测算设计好马路宽度。那时新区污水处理厂还没建成,园区的污水管道全部接管到市里的污水处理厂。
15年来硕果累累
孜孜不倦的努力,15年后终于换来了硕果累累。截至2008年底,在这片3平方公里的热土上,共引进外商投资企业90余家,合同利用外资23亿美元,到位外资18亿美元,一大批世界著名大公司如美国希捷、日本松下、德国英飞凌、意大利MTS等在园区落户发展,无锡新加坡工业园一跃成为国际一流的科技园区运营商,连续三年被英国《企业测评》杂志评为亚太地区25个著名高科技园区综合投资环境的第一名。
今后一个时期,新加坡工业园,将依托无锡国家太阳能光伏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以及光伏龙头企业尚德公司,加快打造中新“太阳城”,开启转型探索的新一页。
来源: 江南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