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综合报道
  • 经济形势
  • 劳动就业
  • 政策法规
  • 热点推荐
  • 创业新闻
  • 创业指导
  • 创业课堂
  • 创业故事
  • 大学生创业
  • 专家细解曹操高陵之惑 曹操墓不会有墓志

    热点推荐  加入时间:2010/6/3 12:37:49  科杰在线 pc354.com
    河南安阳县发现的东汉大墓经考证确定为曹操高陵的消息,成了近期一个令人振奋的话题,但一些疑点和质疑随之产生:曹操陵为何没有出土墓志?刻有“魏武王”铭文的石牌,都是从盗墓者手中获得的吗?确认曹操高陵的证据何在?针对种种疑点,新华社记者29日采访了几位参与考察和论证的考古界、史学界专家,听他们解疑释惑。

    曹操陵墓不会有墓志

    民众中有一种质疑,认为此墓没有墓志,缺少了一个最有力的证据。

    “曹操所在的时期就不应该有墓志,”中国古文字学会理事、河南省文物考古所研究员、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郝本性说,“我们不能用后代的理念看待曹操的时代。”

    他介绍说,西汉到东汉年间的葬制,一般情况下以墓前立碑说明墓主人身份。但到魏晋时期,又严禁在墓前立碑,因而才出现将小型墓碑埋入墓中的情况,这虽是墓志的雏形,但称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墓志。真正在墓中设墓志并形成墓葬定制,是在北魏以后。

    “曹操高陵的年代属于东汉末年,正好处在废除墓碑、墓志还没有出现的过渡时期,”郝本性说,“加上曹操掌权后禁碑,主张薄葬,因此曹操高陵没有墓志是正常的。在中国古代文献中也没有找到曹操高陵有墓志的记载。”



    曹操高陵出土刻铭“魏武王”石牌

    8件“常所用”石牌印证曹操《遗令》

    此次考古共出土刻铭石牌59件,有长方形、圭形等,上面的铭文记录了随葬物品的名称和数量。其中8件圭形石牌极为珍贵,分别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等铭文。

    “正是这些出土的文字材料,为研究确定墓主身份提供了重要的、最直接的历史学依据。”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河南大学历史系主任朱绍侯教授说。

    据了解,此次从盗墓贼手中共追缴了4件文物,包括一块汉代画像石、一块汉代石璧、一块上有题刻“魏武王”字样的石牌和一个上有题刻“魏武王常所用慰项石”字样的石枕。正是这几样文物,才引起了考古专家的重视,以此为线索展开的科学发掘,出土大量刻铭石牌,才使曹操高陵大白天下。

    文献记载,曹操生前先封为“魏公”,后晋爵为“魏王”,死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史称“魏武帝”。出土石牌、石枕刻铭称“魏武王”,正是曹操下葬时的称谓。

    朱绍侯说,曹操主张薄葬,临终前留下《遗令》:“殓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8件圭形石牌都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恰恰印证了曹操《遗令》。

    他解释说,“常所用”就是曹操平时所用之物,“殓以时服”就是入殓时穿平时的衣服。

    “曹丕在入殓父亲时,完全遵照了遗令,随葬了曹操平时所用的大刀、大戟等兵器和随身饰物,并特制了圭形石牌,上面还有铜链可以悬挂,任何一个陵墓里都不会有这种情形,这是曹操陵墓的一个典型特征。”朱绍侯说。



    曹操高陵墓道。

    曹操陵墓为何“不封不树”

    正在发掘的这座墓葬规模巨大,砖券墓室的形制和结构与已知的汉魏王侯级墓葬类似,与曹操魏王的身份相称,但该墓未发现帝王墓上常有的巍峨封土。

    “正是这一点,与文献记载曹操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的情况相符合,”郝本性说,“曹操陵墓的形制完全符合当时的时代特征。”

    郝本性还具体分析了曹操不封不树的原因。曹操生活节俭,不封不树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此外,因为组织过盗墓,目睹古墓被盗掘的惨状,他惧怕自己的陵墓被盗。

    为了筹集军资,曹操曾在自己军中成立了专门的盗墓机构,有专门的军官负责盗墓,设置了“搜金中郎将”、“摸金校尉”等官职。

    “正是由于不封不树,墓口没有标志,不容易被发现,曹操墓地何在才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千古之谜,”郝本性说,“曹操开启了后代帝王‘因高为基’的先河,利用地势营造墓地,到了唐代,一些帝王开始‘因山为陵’营造陵墓。”

    两汉丧葬制度的变迁与曹操薄葬

    虽然多次被盗,但曹操陵墓中仍出土不少文物。有人认为,这与曹操薄葬的特征不符。

    曾经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东周秦汉陵寝制度研究”的郑州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韩国河,从两汉丧葬制度的变迁解释了曹操的薄葬。

    他说,从西汉到东汉的帝陵葬制,有明显的不同。西汉帝陵一般有4条墓道,到东汉时期就变为一条墓道;西汉的封土堆多为覆斗形,东汉多为圆形;西汉墓的材质以木为主,东汉以石材为主,规格高的墓里常有大块方砖铺地,高陵里的铺地砖边长也达到90公分;西汉墓多有大批随葬品,到了东汉末年,随葬品就由随葬品变为了“明器”。这个墓不管从规格、形制、随葬品来讲,达到了王侯级并符合东汉晚期的特点。

    韩国河认为,由于东汉末期战乱频繁,厚葬的情况有了很大转变,国家的财力空虚;民众也较穷,盗墓非常盛行,所以薄葬渐渐兴起。曹操公开提倡薄葬也就不难理解了,他开启的这种薄葬之风一直延续到魏晋时期。

    郝本性也告诉记者,这次墓中出土的250多件文物,绝大多数都是非常小的器物,小陶俑仅有十几公分高,也很粗糙,墓中也没有壁画,肯定是薄葬。
    来源:新华网

    热点推荐
    综合报道
    经济形势
    创业新闻
    创业故事
    联系我们 | 客户案例 | 热门影视 | 音乐试听 | 在线短片 | 游戏在线 | 动漫中心 | 笑话 | 热点关注 | 安全公告 | 系统教学 | 软件下载 | 生活常识 | 创意 | 源码 | 资源 | 美女写真 | 壁纸 | 系统美化

    地址:合肥市临泉路香格里拉花园 电话:0551-4214636 邮箱:pc354@pc354.com QQ:55769640 
    版权所有:合肥恩源信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科杰服务(www.pc354.com) 建议使用IE7.0或以上版本,最少1024分辨率浏览本站,可获得最佳浏览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