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综合报道
  • 经济形势
  • 劳动就业
  • 政策法规
  • 热点推荐
  • 创业新闻
  • 创业指导
  • 创业课堂
  • 创业故事
  • 大学生创业
  • 江苏省宿迁市全民创业就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创业新闻  加入时间:2010/1/5 16:03:08  科杰在线 pc354.com
    曾是江苏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大市的宿迁,到2009年11月份,全市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12万人,其中本地转移9.6万人,异地转移2.4万人,连续三年农村劳动力内转大于外输。全市200多万富余农村劳动力,在近年来蓬勃开展的全民创业就业活动中,实现了战略性转移,农民收入连续4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创新传统产业,留住更多“守业人”
    1996年7月,宿迁由四个贫困县组建成地级市,没有中心城市,没有工业基础,很少有就业岗位,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和应届毕业生不得不背井离乡外出打工,最高峰时达到109万人。
    市委书记张新实说:“要加大宿迁工业化、城市化、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进程,关键是农民的转移和转化。”市长缪瑞林认为,劳动力输出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但对于农业比重居全省第一的农业大市而言,一味强调劳动力外输,会降低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本地的资源和产业优势难以得到发挥,不利于产业间的协调发展。
    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快转变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方式,拓展农村劳动力内转增收空间,便成为近年来宿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的研究课题和实践课题。其中,让更多具有较高素质较强能力的农民,着力发展和守住农业这个基础性产业,便成了这个农业大市的一个新潮流。
    2009年11月13日上午,记者来到了素有“花木之乡”美誉的沭阳县采访,一睹了宿迁市促进传统产业提档升级,让传统、特色产业留住更多“守业人”的风采。
    颜集镇堰下村是沭阳花木生产的发源地,该村花木大户李明告诉记者,他从事花木生产、销售20多年,过去为谈生意,骑自行车、挤客车、爬火车,啥苦都吃过,最后客户对产品还不一定满意,生意经常“泡汤”,所以有很多花农宁可外出打工也不愿意在家种花。
    近几年来,沭阳县各级组织通过政策激励、组织引导,促进花木生产营销方式转变,大力鼓励、引导花农尝试网上开店卖花。张超是新河镇网上开店第一人,他在淘宝网上的“超达”花卉店几年来已做成1万多笔生意,网上信誉度达到“皇冠”级别,月销售额20万元以上。“我家4台电脑24小时接受订货,全家6口人轮流吃饭、休息,还忙不过来。”张超说,在新河镇,像他家花店这样级别的网上花卉店已达200余家,月收入都在10万元以上。
    沭阳县委常委、宣传部长丁晓平介绍说,沭阳县有400余年的种花历史,目前花木面积近40万亩,全县花木从业人员达18万人,年销售额达30亿元。网络销售不仅有产品信息传递快、业务范围广等优点,还可大大降低营销成本。
    沭阳全县花农在网上开设的花店有3000多个,仅在淘宝网上就达2000个,每月累计成交额超亿元。火暴的网上销花还带动了快递业的发展。目前在颜集、新河、庙头等镇,已有圆通、申通、韵达等快递公司9家。一条新的富民产业链正在沭阳形成。
    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是宿迁市增加农民就业密度和收入的重要途径。泗洪县现有螃蟹养殖面积54万亩,螃蟹年产量达3万吨,螃蟹养殖面积和年产量均居全国县级第一。为了拉长螃蟹销售链条,泗洪通过鼓励农民研制、加工罐装或真空包装的香辣蟹、盐汁蟹、酱汁蟹等系列产品延伸产业链,使传统大闸蟹一年四季畅销国内外。泗阳县拥有林地面积60万亩,近年来,县里每年都拿出数千万元奖励资金,鼓励农民实现林地开发26万亩,林地食用菌栽培、林地雪菜种植、林地生猪养殖等9大示范区初具规模,数十万农民在门前屋后的传统产业中,挖掘出增收致富的新路子。宿城区南蔡乡高效农业示范基地拥有蔬菜大棚3000亩,吸纳300余名当地农民就业。全市高效农业面积达233.5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35.4%,20多万农民在自己的土地上创造着更加丰厚的收入。
    发展二三产业,吸纳更多“就业人”
    在宿迁,有一个正在越做越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蓄水池———经济开发区。宽敞的马路,大片的绿地,成排的林木,清澈的流水,蓝白相间的标准厂房……走进市郊的这一省级经济开发区,仿佛置身于公园中。这只是近年来,宿迁工业经济开发区迅猛健康发展的一个缩影。
    宿迁的经济开发区建设起步较晚,1998年7月筹建全市第一个经济开发区,到如今正式运作的6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和6个苏南苏北共建园区,在总计约28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年实现GDP约255亿元,约占全市GDP的28.3%;工业增加值68.24亿元,占全市的55.9%;进出口总额32052万美元,占全市的86.3%;是5年前的120倍。据统计,目前在全市各开发区内就业的人数达19.12万人,占10年来该市新增加城市人口的31%。
    以各级经济开发区为龙头的二三产业的发展,不仅大量吸收、容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更促进了地方产业的升级和优化。1996年,全市人均GDP314美元,三次产业结构为47.7∶30.8∶21.4,城市化率为10.1%;2008年,全市人均GDP达1973美元,三次产业结构为20.4∶46.6∶33.0,工业增加值占比上升到36.8%,城市化率为34.1%,人均GDP即将突破2000美元,全市正由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迈进。
    宿迁是农业大市,粮食产量占全省1/9,但全市340万农民中,种粮仅需要50万人,如何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剩的劣势转化为促进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在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宿迁市还创造性地提出并实施了“三来一加”工程,即来料加工、来样定做、来件装配和农副产品加工,让广大农民在农闲之时也成了“上班一族”。
    “‘三来一加’项目产品工艺简单,工作时间要求低,加工地点分散,有利于带动农民就业。”宿迁市副市长秦正宝介绍说,目前全市已形成“三来一加”专业村878个,占总村数的62.5%;从业人员60.3万户,年人均收入3342元,全市农村呈现出“人人有事干,个个有钱赚”的繁忙景象。
    据统计,2009年1至8月份,宿迁市新增“三来一加”项目3004个,新增从业人员15万人。
    创造政策环境,造就更多“创业人”
    经济欠发达地区如何寻找经济增长的突破口?宿迁市委、市政府领导认为,宿迁一度经济落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的思想观念不够解放。于是一场以弘扬创业文化,推进全民创业带动全民就业的全民创业活动,从4年前就开始潮起于宿迁大地了。
    宿豫区大兴镇农民徐宏卫,利用自己在深圳某电子厂打工10年积累的经验,2004年返乡创办了宿豫区宏升电子元件厂。如今,他已拥有数百万元的固定资产,年产值600多万元,为当地农民提供了600多个就业岗位。自2003年以来,宿豫区已有12000多名在外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累计投资达2.6亿元,创办各类民营企业1600多家,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3.2万人。
    农民自主创业,缺资金、缺技术、缺项目、缺市场,尤其是创业者自身的创业素质的提高,是一大难题。从2005年开始,宿迁市大力实施“两后双百”工程和“四全”工程,即对初高中毕业后不能升学的学生实行100%培训、100%内转外输就业以及对城乡劳动力进行全员普查、全员分类、全员培训、全员转化。自2006年起,宿迁就全面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券制度,到2009年6月,全市共发放培训券补助资金3898万元,持券培训农民达12万人。仅2009年1~9月份,全市就有6689名劳动力参加了创业培训,创业成功率达71%,并带动36875人就地就业。
    为解决农民创业的资金等困难,宿迁市全方位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大力推行“创业培训+小额贷款+后续服务”三位一体的创业促进就业再就业模式。市财政每年拨出2000万元专款作为全民创业基金,直接用于中小企业创业贷款贴息和工商登记补贴,解决初创业者和中小企业资金困难。2009年,全市增加小额贷款担保基金2300万元,将返乡农民工创业纳入扶持范围。
    这一系列举措,推动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农民就地创业和外出务工者返乡创业。通过政府搭台、各方参与的市场化、社会化方式,目前,宿迁已有50多万名自主创业人员成为活跃在花木、板材、纺织、机电、玻璃以及商贸流通领域的老板,数千名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办企业,投资总额超过百亿元。
    据介绍,在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就业促进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下,宿迁区域经济综合实力得到进一步增强,全市农民收入2009年有望实现连续第5年的两位数增长。

    来源: 三农在线

    热点推荐
    综合报道
    经济形势
    创业新闻
    创业故事
    联系我们 | 客户案例 | 热门影视 | 音乐试听 | 在线短片 | 游戏在线 | 动漫中心 | 笑话 | 热点关注 | 安全公告 | 系统教学 | 软件下载 | 生活常识 | 创意 | 源码 | 资源 | 美女写真 | 壁纸 | 系统美化

    地址:合肥市临泉路香格里拉花园 电话:0551-4214636 邮箱:pc354@pc354.com QQ:55769640 
    版权所有:合肥恩源信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科杰服务(www.pc354.com) 建议使用IE7.0或以上版本,最少1024分辨率浏览本站,可获得最佳浏览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