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综合报道
  • 经济形势
  • 劳动就业
  • 政策法规
  • 热点推荐
  • 创业新闻
  • 创业指导
  • 创业课堂
  • 创业故事
  • 大学生创业
  • 陕西省西安就业创业工作纪实 让就业创业之路越走越宽

    创业新闻  加入时间:2010/1/5 16:03:40  科杰在线 pc354.com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给中国的就业市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非常时期,各级党委、政府迅速行动,及早部署,力促就业局势的稳定和回暖。“就业涉及民生,是天大的事”,温总理语重心长的话给我们更多的是思考,如何做好这“天大的事”?如何承受就业之重?成为摆在执政者面前最大的难题。西安这座古城率先为我们走出了一条创新之路。
    “西安市作为国家‘创业型试点城市’,在抓就业再就业和全民创业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在去年11月15日的陕西省干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对西安市就业工作特别是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给予了高度肯定。“这是了不起的成绩”,习近平给予这样高的评价,着实给西安市的就业创业工作增添了巨大的信心。
    困境:三峰叠加凸显就业之重
    就业是天大的事,也是万难的事。
    “就业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促进就业工作任务极为艰巨。我国是世界上人口和劳动力最多的国家,就业总量大,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长期存在,是我们的基本国情”,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称。
    作为拥有几千年文明的历史古都,作为拥有深厚底蕴的文化腹地,作为中国西部的中心城市和老工业基地,西安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来自各个层面的就业者。他们在为西安经济的腾飞注入了强大动力的同时,也给这座城市带来了巨大的就业压力。
    一方面,西安市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总量性矛盾十分突出。据测算,西安市每年新增劳动力30万人左右。其中,由于其高等学校数量位居全国前列,每年有大批高校毕业生走向社会,从2007年的15万到2009 年的20万,大中专毕业生成为这座城市一支庞大的新增劳动力大军。同时,作为中国西部的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众多,而近两年来的国有企业改制力度空前,下岗失业人员数量达到11万余人。此外,由于城乡二元结构长期存在,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每年约有50余万外来务工人员来西安求职。三峰叠加,西安市劳动力年总供给达到 91万人。根据西安市2009年发展规划,以今年社会经济14%的增长速度测算,并考虑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加及国家实施拉动内需政策等因素,可向社会提供就业岗位15万余个;通过开发社区就业岗位等可提供15万个;通过大力发展民营企业、私营个体、中小企业、自主创业、灵活就业以及其他非正规就业形式吸纳就业25万个;企业自然减员提供就业岗位约5万个;高校毕业生外地就业10万个。合计西安市每年约有70万劳动力需求量。供需相抵,每年仍有21万左右剩余劳动力,就业供求矛盾突出。
    另一方面,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升级,用工单位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日益增高,而劳动者技能水平低和技能结构不合理的现状,与用工单位的需求无法适应,这也加剧了西安市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根据西安市第一次经济普查结果,在第二、第三产业就业人员中,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大学本科、专科、高中、初中及以下学历的人员分别占1.7%、13.8%、20.7%、38.7%和25.1%,在具有技术职称的人员中,具有高级、中级、初级技术职称的人员分别占15.3%、38.9%和45.8%。在具有技术等级资格证书的人员中,具有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中级工资格证书的人员分别占2.7%、7.1%、40.4%和49 .8%。在技术工人队伍中,初、中级工占技术工人的比例高达近80% ,技师、高级技师所占比例仅为4.5%。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人数占技术工人的近70%,35岁以上的占职工总数的67.3%,掌握两种技能的人数占职工总数的22.7%,会三种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更是凤毛麟角。劳动者文化程度偏低、年龄偏大、技能单一现象比较严重,高技能工人缺口严重,在企业已经形成技术断层。一些企业中关键岗位的技术工人陆续退休或离岗后,关键岗位后继乏人。劳动力供求严重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进一步加大了这座城市的就业压力。
    尤其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不少行业和企业经营困难,用工需求下降,造成就业岗位流失,就业需求趋紧。加之大学毕业生数量众多,企业下岗人员不断增加,农民工返乡出现高潮,使这座经济并不发达的城市感受到了难以承受的沉重。
    突围:多措并举拓宽就业之路
    “西安离我们四川老家近,工作也很好找嘞”,作为西安市地铁项目建设队伍中的一员,四川籍民工张小川咧着嘴高兴地说。
    近年来,西安市始终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在实施宏观经济调控、经济结构调整以及安排主要产业布局和重大项目时,优先考虑对扩大就业的影响,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相结合,加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与就业政策的协调配合,以扩内需、保增长来促就业,努力实现促进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
    为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西安市抓住西部大开发、关中―天水经济区项目的有利时机,先后制定完善了深化经济结构调整、支持工业经济发展、加强重点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拓展传统服务业领域的就业渠道、努力发展旅游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不断扩大就业容量,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西安市已连续十年GDP增长保持在两位数,每年可拉动就业在15―20万人左右。
    张小川所在的地铁建设项目就是其中拉动就业的重要项目之一。目前,二号线一期隧道已经贯通的西安地铁项目进展顺利。据统计,西安市仅地铁建设就能拉动2万多人就业。地铁正式投入运营后,还会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围绕一个新兴的产业将会产生更多的附加产业,以产业带动附加产业从而促进就业将形成良性循环。
    西安市还通过扩大商贸服务消费,扩大就业容量。近年来多次举办各具特色的展会,选择郊县传统庙会集市活动较成熟的50个乡镇,多次举办物资交流会、农贸交易会等活动;将现代服务业专项发展资金规模由1000万元提高到2000万元以上;大力开发社区服务业,开发社区就业岗位30余万个。
    利用自身独特的旅游资源,拉动旅游消费需求,带动就业。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开发特色街区建设;加大对农业旅游示范点、特色旅游村镇的投入;开发近郊游,发展南山环山旅游资源,发展农家乐等项目;推出“丝绸之路游”、“中国西部游”等绿色旅游产品;加大对国外和港澳台的推介力度,积极开发国(境)外潜在市场。
    通过以上措施,西安市在劳动力总量增多、就业压力巨大的情况下,将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4.5%以内,保持了就业形势的基本稳定。
    “推动就业,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市长陈宝根斩钉截铁地说。正是这份责任感,坚定着西安市委、市政府促就业、保民生的决心。
    利器:授人以渔开启就业之门
    “还是老话说的好,‘存粮千斗,不如一技在手’啊,等我学好了技术,再去深圳,那时候谁炒谁还不一定呢!”想起自己在深圳打工被炒的经历,西安市劳动技校电焊一班的学员王勇仍愤愤不平。
    “现在像王勇一样铁了心要学技术的学生,我们这儿还有很多很多”,西安市劳动技校校长窦宪国对记者说,他手里拿着刚刚接到的一份“特殊”的订单,别人的订单是定货,这张订单是预定人才。这是某市政项目要焊工的,王勇这个班的大部分同学毕业后,将被直接输送到这个市政项目工作。
    “像这样的订单我们基本上每个月都有,我们今年已经为各类用人单位培养了11个批次600多名技术工人,而且用人单位反响非常好” ,窦校长说,“培训与市场需求实现了有机结合,与企业用人需要实现了结合,推广‘订单式培训’,才能使参加培训的劳动者在企业做到进得去、站得住、走得远。”
    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让这个城市拥有广阔的培训市场空间,但同时也存在着培训机构管理混乱等问题,一个培训受多家部门管理,往往是“都在管,都管不到位”。针对这种现状,西安市委、市政府按照“整合资源、扩大规模、拓展领域、加大投入”的原则,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培训工作的意见》,对劳动、教育、农业、科技等政府购买培训成果相关资源进行整合,实行“大培训、大服务、大提高”的培训方针,让西安丰富的培训资源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并逐步建立培训、鉴定、职介、就业“四位一体”的培训模式,把加大培训作为稳定就业改善就业结构的关键环节,形成以培训促就业的新格局。在重新整合全市培训资源的基础上,劳动部门制定了统一的标准,对现有的274所培训机构进行重新认定,目前已经分3批认定了10 0所职业培训机构为西安市就业(创业)培训定点机构,西安市劳动技校就是其中之一。
    在整合培训资源的基础上,西安市还拓展领域,扩大培训对象覆盖范围。逐步把培训范围延伸和拓展到城镇失业人员、未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被征地农民、返乡农民工、农村富余劳动力、退伍军人、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以及进城务工人员等各类城乡劳动者,并结合市场需求,针对各类劳动者的不同特点开展不同内容的培训。同时,提高培训补贴标准,将技能培训补贴标准由原来的每人补贴500元提高到1000元,将创业培训补贴标准由900元提高到1800元,有效地激发了培训机构和劳动者的积极性。仅2009年,西安市共有66036人参加就业创业培训,其中创业培训人数14540人,共计支出培训补贴3210.2万元。
    同时,西安市还不断加强职业教育培训,提升技工院校综合实力,突出特色。目前,市属技工院校在校生42390人,教职工2346人,开设专业涉及24大类,学生就业安置率保持在90%以上,市属技工院校已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力量。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针对目前装备制造业技工奇缺的现状,西安市正在积极筹措专项资金,将建设一个档次较高的、围绕装备制造业技工训练的实训基地,让有志于“技术改变命运”的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为了建设一支高技能人才队伍,西安市还十分注重提升人才队伍层次,积极推动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在全市实施了“316蓝领振兴工程”(即3年选拔100名首席技师,培训6000名高技能人才),在全市建立了23个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并在技工院校开展了高级技工学历教育。西电公司、陕鼓集团等企业也积极响应,先后参与举办了高级技师培训班。仅今年,就有505人通过全市统考获得了技师、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同时,为了积极营造尊重人才、崇尚技能的社会氛围和促进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西安市还开展了全市职工高技能人才技能大赛和农民工专项职业能力技能大赛,把技能大赛与职工取证挂起钩来,以赛代考,极大调动了职工参与技能比赛的积极性。

    来源: 陕西日报

    热点推荐
    综合报道
    经济形势
    创业新闻
    创业故事
    联系我们 | 客户案例 | 热门影视 | 音乐试听 | 在线短片 | 游戏在线 | 动漫中心 | 笑话 | 热点关注 | 安全公告 | 系统教学 | 软件下载 | 生活常识 | 创意 | 源码 | 资源 | 美女写真 | 壁纸 | 系统美化

    地址:合肥市临泉路香格里拉花园 电话:0551-4214636 邮箱:pc354@pc354.com QQ:55769640 
    版权所有:合肥恩源信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科杰服务(www.pc354.com) 建议使用IE7.0或以上版本,最少1024分辨率浏览本站,可获得最佳浏览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