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综合报道
  • 经济形势
  • 劳动就业
  • 政策法规
  • 热点推荐
  • 创业新闻
  • 创业指导
  • 创业课堂
  • 创业故事
  • 大学生创业
  • 浙商带徒,校园里的创业试验

    大学生创业  加入时间:2010/2/4 21:37:34  科杰在线 pc354.com

    浙江大学启动的“求是强鹰实践成长计划”,把几十年前在企业里最热火的帮教关系——师傅带徒弟模式引入了象牙塔。风云浙商走入校园,成了大学生的 “师傅”。这种模式成果如何?本文试图采撷一则案例,剖析“名师出高徒”在创富实践中的可行性。
    “不安分”的大学生
    也许是环境的潜移默化,也许是骨子里就流淌着温岭人敢闯敢干的商业基因,陈旭,这个曾经的数学尖子、台州理科高考状元,在大学里并不是一头埋进书斋。
    大二时,他很迷茫。他给自己五条路选择,创业、就业、考公务员、出国、学术,直觉让他否定了后面两条。
    陈旭打算出去走一走,从社会中寻找答案。那是2005年的暑假,从杭州出发到苏州、南京、青岛、北京再到山西大同。
    为了攒够游历的钱,他一共做了13份兼职和实习,“最忙的时候同时做6份”。
    游历一圈下来,陈旭想清楚了,自己的兴趣点在于商业。
    大三开始,陈旭在浙江大学校园内做一些产品的代理商,从化妆品到自行车、玩具。慢慢的,他还琢磨出一点商业规律:“比如刚开始做化妆品,拼价格肯定没前途,只能另辟蹊径。”他最先在学校内的代理商群体中引入了会员积分制,客户可以凭积分兑换小样。
    “我喜欢和人打交道,经过努力让自己与客户双方都受益,我很享受这种感觉。”陈旭告诉记者。
    扫街做调研的研究生
    2007年的秋天,陈旭和好友徐凌佳保送直读博士,他们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来庆祝:准备创业。
    早在一年前,徐凌佳在香港留学时发现,在香港最繁华的街头,身着制服的补习班教师的大照片赫然伫立,如果不是旁边硕大的“某某补习班”字样的提醒,绝对会让人以为是金融行业的高级白领。
    “原来家教可以这么做,而且做得这么好!”回来后,徐凌佳和陈旭做了一个调查,发现专业的家教机构在香港、台湾地区以及韩国等国家很吃香,而当时大陆这一块几乎是空白。
    办有特色的家教、补习班,提供高效的个性化学习服务,绝对可以一试。在教育领域创业的思路灵光一闪,两位立马分工合作,2006年寒假在各自的家乡开展了第一次市场调查。
    作为一个当地小有名气的“学习尖子”,又是名校研究生,做什么不好,干嘛去做家教?父母坚决反对,邻居也看笑话,说实在的,陈旭也感到有点丢脸。拎着资料一家店一家店地上门走访做调查,碰见的很多都是熟人,心理落差蛮大。
    陈旭一遍又一遍地自我打气:“成功的机会总是留给努力准备的人。”走访了近百家店,从第一家到第十家、第二十家,感觉都有不同,哪怕每一家只有1%的进步都成为坚持的动力。
    在温岭街头用一个星期游说了600多位家长后,陈旭终于招收到30多个学员。
    这第一批学员组成的补习班,成了陈旭实践自己理念的第一块试验田。陈旭给他们上的第一课就是励志,讲自己如何成为台州理科状元。
    “我也没有经验,只能从自己的经历出发。没想到这帮小家伙听得津津有味,后来给他们补习的效果也很明显。到第二年冬天,许多家长还要找我。”
    2007年9月,陈旭和徐凌佳以3万元起步,创办了“格致教育”培训机构,“这些钱都是我们自己攒的,是真正的白手起家。”
    三个与众不同赢得风投青睐
    2009年6月,在首届“赛伯乐杯大学生创业大赛”决赛上,赛伯乐的董事长朱敏直截了当地提问陈旭团队:“过去两年,有不少教育机构拿到了风投,你和他们有什么不同之处?”
    陈旭自信地摆出三条:已经创业两年,商业模式初具雏形;两个博士生带领的团队,极强的学习能力;独一无二的学习管理系统——名为“学智”的第三方网络化教育平台。
    而正是第三点最终打动了曾扬言不再轻易投资大学生创业的朱敏,陈旭的格致教育项目不仅获得大赛的一等奖,还得到赛伯乐1000万元的风险“红包”,他也成为2009年我省第一个获得千万风投的在校生。
    这个学习管理系统有何奇妙之处呢?
    这是一个巨大的题库和教案库,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对传统教育进行数据化,包括评测追踪、个性资源、智能记忆、迭代训练及顾问指导等核心技术引擎和智能化交互及管理模块,为“因材施教”插上科技的翅膀。
    为了设计这款软件,陈旭和他的团队,度过了一个极其痛苦的2007年。这年的冬天寒冷无比,他们几乎每夜都熬到凌晨。把小桌子架在床上,埋头编教案,绞尽脑汁提炼信息。仅仅是一个学生的习惯,包括每道题所花的时间、第二次训练的错误率等等就多达几百条属性。
    “运用统计学的方法,这款软件最终能使学生的知识漏洞和解题缺陷完全暴露出来。老师能针对性地查漏补缺,把更多精力放在调动学生的兴趣上。”
    这款软件最早在杭州一所重高的一个理科班测试,后来,由于效果显著,这所重高的所有班级都参与了测试。
    从“师傅”那里学到了三招
    2009年3月,陈旭通过学校的层层考试、选拔,从1000多个报名者中得到“求是强鹰实践成长计划”的机会,成了同方联合控股集团董事长朱志平的12个学徒之一。
    此时,陈旭带领团队已经杀入“赛伯乐杯大学生创业大赛”的36强。
    在陈旭眼里,师傅就是一个传奇。出身贫寒的朱志平从14岁开始闯荡社会,当过学徒工、钳工、汽车修理兵、公务员。后来,下海创业,创办的同方联合控股集团如今拥有10余家子公司,总资产20多亿元。
    朱志平为12个学徒专门制定了一年计划,包括集中参观、沟通、暑假实习、参加论坛,以及个别沟通等。
    针对已经在创业的学徒陈旭,“朱师傅”上的第一课就是要做品牌。他对陈旭说,“格致”现在还是个小公司,压力不大压强大,不要什么都做,先把资金集中投放到能做影响力的工作方面。“做品牌,不是靠你的覆盖面,而是靠质量、靠口碑,要有张力,要印在人们心里。”
    “朱师傅”的提醒对陈旭的创业思路影响蛮大。在获得1000万元风投以后,陈旭果断切掉大型广告预算,转而投向师资的培养、系统的优化、加强与学校的联系等,推出为青少年谋划成才路径的高品质教育产品,并定下目标:打造青少年界的新东方。“我希望‘格致’能像‘新东方’那样,影响一个孩子的人生轨迹。”
    陈旭从师傅那得到的第二个启发就是做事要稳健,要学会运用资金杠杆。尽管公司重组ST科健借壳上市之路颇多波折至今未果,但“同方”上市这条路方向不变。“不进入资本市场,企业就做不大。”师傅的经验让陈旭思路大开。他告诉记者,“我们的目标是三年,把‘格致’推上创业板。”
    陈旭从师傅身上学的第三招是:小胜靠技,大胜靠德。要学会分享,用股权激励的方法凝聚团队、吸引人才。
    到目前为止,格致教育在杭州有3所分校,在嘉兴和台州各有一所分校,拥有全职教师40余人,已有2000人在此培训过。
    对于未来,26岁的陈旭筹划很多:“格致”一定要跳出家教的概念,不光教知识,更教做人;再开发一套评价系统,建立一个网上学习社区,让学生在游戏中完成作业;像“可的”一样布局测试点,让人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教育医院”的“诊断”。

    大学孕育新浙商
    16岁时,我在余姚做学徒学技术,碰到的是一个“旧式师傅”,学得很苦,那时是为了生存。
    现在,我收了12名大学生学徒。这些孩子本身就是学子中的佼佼者,对求知、创业、毕业后的成功生存有强烈的欲望和冲动。他们具备浙商的精神潜质,他们有望成为新浙商的代表。但他们需要引领,需要经验、教训,需要平台。这是我们的责任。
    另一方面,我们靠固有的思维来把握发展,年轻人靠先进的知识理解社会。我们师徒之间肯定能碰撞出创新的火花,对个人、企业、社会都有好处。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一样的平台并非能创造出一样的业绩,关键还在于个人的努力和奋斗。
    陈旭在人生路上初露锋芒,除了梦想和平台,更重要的是勇气、能力和坚持。
    现在的社会很浮躁,应该给成长中的大学生们一个方向。成才之路如何走?在我看来,如果是热爱学习的人,就不要轻易受社会的诱惑,坚定完成学业,争取一切机会、掌握世界最前沿的知识,成就大才;如果是有创业理想的,则呼吁广大的浙商怀着一份责任和学生对接,助推一把,免其在外面乱闯;还有部分学生,则应该在专业方面努力,进入社会后成为一个合格的职业人。 (朱志平 同方联合控股集团董事长)
    呵护未来的创富“萌芽”
    在社会就业压力加剧以及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将自己的未来锁定自主创业这个广阔的舞台。他们中的一些人通过校园代理、创业计划竞赛以及与企业交流等途径获得了最初商业意识的启蒙,开始寻找合适的创业团队和项目,迈开自主创业的步伐。
    陈旭和徐凌佳,白手起家创办杭州格致教育,到获得赛伯乐千万风投的创业历程,其实也是这个时代年轻人创富实践的真实写照。
    比尔·盖茨大学未毕业就创立了微软,惠普两位创始人的创业计划也最早萌发于大学时代。不可否认,年轻人有他们的优势。他们勇于打破常规、挑战传统。他们有坚定的理想、顽强的毅力、执着的追求和敢于吃苦的精神。他们正处于生命中最有利于创造的黄金时期,同时,背靠着高校这个文化与技术最前沿的阵地,他们还有无可比拟的创新优势,格致教育的技术基础正是得益于高校的研发能力。
    然而,当创富的冲动在校园里“萌动”时,我们发现,现今的高等教育却缺失十分重要的一环:培养大学生创业思想,提升创业意识和创业市场应变能力。
    浙江大学推出的“求是强鹰实践成长计划”就是在高校层面进行模式创新的一种有益尝试。在中国市场经济日益成熟的过程中,浙商以其勤奋务实的创业精神、勇于开拓的开放精神、敢于自我纠正的包容精神、捕捉市场优势的思变精神和恪守承诺的诚信精神,不仅造就了一批非常成功的企业家,也形成了一种文化,一种精神。而由企业家来担当“师傅”和“导师”,不仅弥补了学生创业的经验不足,还促成实际经验与学院理论、传统与新锐的碰撞,产生创新的火花。
    在“求是强鹰计划”师傅带徒模式的成功运作下,绿盛集团董事长林东与浙大学生会副主席朱凯等12位大学生共同创业的“杭州猎户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已经开始营业;在国和集团董事长陈乃科的指导下,浙大研究生梅杰相继创办了一家电子芯片研发公司和教育培训公司,并融资250万元;聚光科技CEO姚纳新为浙大研究生宋扬的“功夫时代”项目出谋划策并助其成功创业……我们相信,创业作为高校一项社会实践活动,不但可以培养锻炼年轻人,其成功案例也会带来企业财富和社会效益。
    来源:浙江日报

    热点推荐
    综合报道
    经济形势
    创业新闻
    创业故事
    联系我们 | 客户案例 | 热门影视 | 音乐试听 | 在线短片 | 游戏在线 | 动漫中心 | 笑话 | 热点关注 | 安全公告 | 系统教学 | 软件下载 | 生活常识 | 创意 | 源码 | 资源 | 美女写真 | 壁纸 | 系统美化

    地址:合肥市临泉路香格里拉花园 电话:0551-4214636 邮箱:pc354@pc354.com QQ:55769640 
    版权所有:合肥恩源信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科杰服务(www.pc354.com) 建议使用IE7.0或以上版本,最少1024分辨率浏览本站,可获得最佳浏览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