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综合报道
  • 经济形势
  • 劳动就业
  • 政策法规
  • 热点推荐
  • 创业新闻
  • 创业指导
  • 创业课堂
  • 创业故事
  • 大学生创业
  • 决定成败的49个细节(二)

    创业课堂  加入时间:2010/2/21 20:04:03  科杰在线 pc354.com
    5 说话时尽量常用"我们"

    小孩在做游戏时,常会说"我们"、"我要"等语,这是自我意识强烈的表现,在小孩子的世界里或许无关紧要,但有些成也是如此,他们说话时,仍然强调"我"、"我的",这些会给人自我意识太强的坏印象,人际关系也会因此受到影响。

    有位心理学家曾做过一项有趣的实验。他让同一个人分别扮演专制型和民主型两个不同角色的领导者,而后调查人们对这两类领导者的观感。结果发现,采用民主型方式的领导者,他们的团结意识最为强烈。而研究结果又指出,这些人中使用"我们"这个名词的次数也最多。而专制型方式的领导者,是使用"我"字频率最高的人,也是不受欢迎的人。

    事实上,我们在听人说话时,对方说"我"、"我认为……"带给我们的感受,将远不如他采用"我们……"的说法,因为采用"我们"这种说法,可以让人产生团结意识。

    有这样一个故事:甲、乙两个好朋友一起出去散步,在路上,他们不约而同地看到中央的一锭金子。

    甲赶紧跑过去,捡起那腚金子,对乙说:"你看,我的运气真好,我捡了一锭金子。"说着准备把金子独自放进自己的口袋。

    这时,失主找来了,他不仅要回了金子,还诬告说甲偷了他的金子,要拉他去警察局。

    甲有口难辨,很无辜地对乙说:"这回我们可麻烦了。"

    乙听后立即纠正说:"不是’我们’,你应该说’这回我可麻烦了’才对!"

    人的心理是奇妙的,说话时,往往说"我"和"我们",给人的感觉却完全不同。在开口说话时,我们要注意这样的细节,多说"我们",用"我们"来作主语,因为善用"我们"来制造彼此间的共同意识,对促进我们的人际关系将会很大的帮助。

    "我"在英语里是很小的字母,千万别把它变成你语汇中最大的字。

    一次聚会,有位先生在讲话的前三分钟内,一共用了36个"我",他一位熟人走上前去对他说:"真遗憾,你失去了你的所有员工。"

    那个人怔了怔说:"我失去了所有员工?没有呀?他们都好好地在公司上班!"

    "哦,难道你的这些员工与公司没有任何关系吗?"

    享利·福特二世描述令人厌烦的行为时说:"一个满嘴’我’的人,一个独占’我’字、随时随地说’我’的人,是一个不受欢迎的人。"

    在人际关系中,"我"字讲得太多并过分强调,会给人突出自我,标榜自我的印象,这会在对方与你之间筑起一道防线,形成障碍,影响别人对你的认同。

    因此,会说话的人,在语言传播中,总会避开"我"字,而用"我们"开头。下面的几点建议可供借鉴。

    1.尽量用"我们"代替"我"

    很多情况下,你可以用"我们"一词代替"我",这可以缩短你和大家的心理距离,促进彼此间的感情交流。

    例如:"我建议,今天下午……"可以改成:"今天下午,我们……好吗?"

    2.这样说话时应用"我们"开头的

    在员工大会上,你想说:"我最近做过一项调查,我发现40%的员工对公司有不满的情绪,我认为这些不满情绪……"

    如果你将上面这段话的三个"我"字转化成"我们",效果就会大不一样。说"我"有时只能代表你一个人,而说"我们"代表的是公司,代表的是大家,员工们自然容易接受。

    3.非得用"我"字时,以平缓的语调谈化

    不可避免地要讲到"我"时,你要做到语气平淡,既不把"我"谈成重音,也不把语音施长。同时,目光不要逼人,表情不要眉飞色舞,神态不要得意洋洋,你要把表述的重点放在事件的客观叙述上,不要突出做事的"我",以免使听的人觉得你自认为高人一等,觉得你在吹嘘自己。

    6 该问的与不该问的

    与别人交往时,总离不开"问"。有时候该问的,要明知故问,比如:"你的钻石戒指很贵吧?!""听说你最近又出了一本新书,一定很畅销吧?!"这些可能都是你知道的,但你故意明知故问,对方会认为你很关心他,所以对你很有好感。他可能会接着你的话题,滔滔不绝地说下去,并且有可能说得心花怒放。

    明知故问,就是明明知道也要问,这里的明知故问,会令对方高兴。比如,问对方最得意的事,问对方最想让大家知道的事,问对方不便说的事,只能借你的口说出的事。这样,你就可以赢得别人的好感,打开和增进彼此之间的友谊,使双方的心彼此更亲近。

    但日常交际中,有些不该问的东西,即使你想问,也不要去问,诸如:"你今年多大啦?""为什么还不结婚呀?"等等,这些话题,有时对方不便作答,自然而然地对你的问话很反感,会因此而讨厌你,对你敬而远之。

    交际时不要什么事都问

    无事不问式的交际情境在生活中形式各异、变化无常,其中有同龄人的问话,有不同年龄人之间的问话,有较为熟悉的人之间的问话,还有结识不久的人之间的问话。

    有些人是无事不问,他们最喜欢探问别人的私事及秘密新闻。有时为了增加他闲谈的资料,有时仅仅是为满足好奇心,即使与自己无关的事,仍然喜欢追问到底。如果是对方适当的关心,会令人觉得舒心,但若整天喋喋不休,则十分令人厌烦了。这种看似微不足道的事往往具有不可估量的杀伤力。

    人到了一定的年龄而不结婚,似乎变成了"众矢之的",经常有人关心,甚至"严重关切"。遇到认识的人时,问被问道:"你怎么还不结婚?""什么时候请喜酒啊!"

    没结婚,实在是个人的问题。但别人却表现出"极度关心"的样子,有的人还偷偷打听"他长得也不错,怎么还不结婚?是不是有什么问题,有什么毛病?"这种问题伤及了他人的自尊,往往会被毫不客气地驳斥回来。

    这类不该问的问题还包括女性的年龄和婚姻,女人最忌讳别人问她的年龄。在西方,这被视为不尊重女性、不懂得礼貌的表现。"青春永驻"是每个女人的梦想。

    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天然的、本能的维护自己内心秘密的情绪,遇到别人不得体的询问,就可能自然发生逆反心理。这就造成一种局面:有时间者尚不经意,被问者常常不由心生厌烦,厌烦这种交际方法,甚至厌烦这个问话的人(尽管也许此人并不坏)。如再遇到那种事事在意,处处留神的"查户口专家",被问者的厌烦之情会更加强烈。

    无事不问会使自己变得浅薄庸俗,试想,一个喋喋不休好探问别人私事的人,怎么可能获得真正的朋友。

    什么话题不宜问

    与别人交谈时,不要无话不问,有些题是不宜问的。

    1.别人的隐私不要问

    在与别人交际中,为了避免引起别人的不快,一定要避免提问对方的隐私。比如:

    "哪年出生的?"

    "你一个月挣多少钱?"

    "你为什么还不结婚?"

    "你是不是在外面有份兼职?"

    打听这些个人隐私的问题惹人反感,甚至导致"战争"爆发。

    在你打算问对方某个问题的时候,最好先在脑中过一遍,看这个问题是否会涉及对方的个人隐私,如果涉及到了,要尽可能地避免,这样对方不仅会乐意接受你,还会因你在应酬中得体的问话与轻松的交谈而对你产生好印象,为继续交往打下良好的基础。

    具体地说,在日常交际中,应该避免问及下列这些方面的隐私话题:

    女士的年龄;

    工作情况及经济收入;

    家庭内务及存款;

    夫妻感情;

    身体情况;

    不愿意公开的工作计划;

    不愿意为人知道的隐私。

    2.对方不知道的问题

    如果你不能确定对方能否充分地回答你的问题,那么你还是不问为佳。如果你问一位医生:"去年发生在本市的肝炎病例是多少?"这个问题对方很可能就答不上来,因为一般的医生谁也不会费神地记住这些数字。要是对方回答说"不清楚",就不仅使答者失体面,问者自己也会感到没趣。

    3.有些问题不宜刨根问底

    比方说,你问对方住在哪里,对方回答说:"在北京城"或说"在香港",那你就不宜问下去。如果对方高兴让你知道,他一定会主动地说出,而且还会说:"欢迎光临"之类的话。否则,别人不想让你知道,你也就不必再问了。此外,在问其他类似问题时,也要注意掌握问话尺度,要适可而止。

    4.不要顺同行的营业情况

    同行相忌,这是一般人的心理,在激烈竞争的社会里,往往人都不愿意把自己的营业情况或秘密告诉一个可能的竞争对手。即使你问到这方面的问题,也只能自讨没趣。

    5.在交际中,不该问的,即使你想问也不要问

    凡对方不知道或不愿意别人知道的事情都应避免问。要时刻记住,问话的目的是引起双方的兴趣,不是使任何一方感到没趣。那么,你的问技巧就非等闲了。

    7 有人在你面前说别人坏话时,你不要插嘴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很复杂、很敏感的。特别是在办公室这种场合,几个人在一起就闲聊起来。有时说到某个人时,还会说出一大串的坏话。在这种时候,很多把持不住的人,也会跟着附和着说起某人的坏话来,其结果可想而知,这种坏话不久便添油加醋传到他的耳朵里,别人不仅对你有了看法,还有可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争,说你的坏话或打击报复你。

    某公司企划科李某升为科长,同一间办公室坐了几年的同事忽然升了高位,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刺激与震动。平日不分高下,暗中竞争的同事成了自己的上司,总让人有那么一点酸酸的感觉。企划科李某的几个同事背后嘀咕开了:"哼!他有什么本事,凭什么升他的官?"一百个不服气与嫉妒就都脱口而出了,于是你一句我一句,把李某数落得一无是处。

    王新是分配到企划科不久的大学生,见大家说得激动,也毫无顾忌地说了些李某的坏话,加办事拖拉,疑心太重等。可偏有一个阳奉阴违的同事A,背后说李某的坏话说得比谁都厉害,可一转身就把大家说李某坏话的事说给了李某。

    李某想:别人对我不满说我的坏话我可以理解,你王新乳臭未干有什么资格说我,从此对王新很冷淡。王新大学毕业,一身本事得不到重用,还经常受到李某的指责和刁难,成了背后说别人坏话的牺牲品。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可能避免会遇到别人在你面前说某个人的坏话。此时,你千万要端正自己的态度,不要被他人的话左右你的思想,更不要跟着别人去说坏话。最好的办法,别人在你面前说某个人的坏话时,你不要去插嘴,只是微笑示之。

    微微一笑,它既可以表示领略,也可以表示欢迎,还可以表示听不清别人的话。当你不插话,两边都没有得罪,这是比较好的做法。

    有人在你面前说别人的坏话,别人爱怎么说就怎么说,你能不听就不听,能溜最好。实在不便溜开,你就答非所问,另起话题。

    比如,有人向你数落某人的不是:"白坚这个人什么都好,就是有点好大喜功,拍马屁。"

    碰到这样的情况,你如果能笑就将话题岔开当然是最好不过了,如果岔不开,你又不加理睬,显然得罪人。这时,你可以挑起新的话题来达到目的。如:"据说周迅将扮演,射雕英雄传》里的黄蓉,是吗?"

    对方可能会说一句"不知道",然后还会继续说:"你知道吗?白坚偷偷地给老总送礼……"

    这时你就继续说你的话题:"唉,要是真那样,《射雕英雄传》就有得看了,周迅戏路宽,演技好……"

    相信这样对上几句话后,对方就会缄口不言"白坚"的坏话了。

    8 人多的场合少说话

    我们常说:"言多必失。"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总是滔滔不绝地讲话,说的多了,话里自然地会暴露出许多问题。

    言多必失,祸从口出。特别是人多的场合,你一不小心,一旦失言,你的话就可能中伤或伤害到某个人,这自然会让你招惹祸端。

    在事业成功的过程中,一言一行都关系着个人的成就荣辱,所以言行不可不慎。

    由于"言多必失"的教训很多,不少人将"三缄其口"作为处世的座右铭。

    那些成功的人,说话就会把握分寸感,不管在什么场合都是落落大方,说话的时候,说得很充分,不该说的时候,一句话也不说。

    有的人口齿伶俐,在交际场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这固然是不少人所向往的。但如果在人多的地方,口无遮拦,说错了话,说漏了嘴,也是很难补救的。所以在人多的场合尽量少讲话,并讲究"忌口"。否则,若因言行不慎而让别人下不了台,或把事情搞糟,那是最不合算的事。

    我们是记住别人的隐私和错处

    1、避免谈及别人的隐私和错处

    有人喜欢当众谈及别人的隐私和错处。有时会使自己陷入非常尴尬的境地。

    在一次宴会上,某人在酒桌上向邻座的人讲起某校校长的秘密来,同时表现出对校长卑鄙行为的大为不满,并大大地说了一堆攻击的话。

    直到后来,那位太太问他说:"先生,你认识我是谁吗?"

    "还没有请教贵姓。"他回答说。

    "我正是你说的那位校长的妻子。"

    这位先生立时窘住了,场面非常尴尬。

    这位太太很有教养,没有当面指责他,但这位先生口无遮拦给别人留下了一个非常坏的印象。

    2.不要伤害别人的自尊

    在公众场合要重视对别人的尊重和说话的礼貌,否则一不注意分寸,就会伤害对方。

    在庆祝十月革命15周年的晚宴上,情绪极好的斯大林当着大家的面,对他的妻子娜佳喊到:"喂,你也来喝一杯!"

    如果这话是在家里说,是一句充满人情味的话。可是当着前苏联党政高级官员和外国代表的面,这话就显得不够庄重和得体,甚至可以说太随意了一点。偏偏娜佳是一位个性极强且年轻气盛的人,她从来就不认为自己是附属物。她听了此话,感到受到了羞辱,一时又未化解的方法和语言,于是就大喊一声:"我不是你的什么’喂’!"

    接着便站起来,在所有宾客的惊愕中走出了会场。

    第二天早晨,人们发现:时年22岁的娜佳已经躺在血泊中,手里握着"松牌"手枪。

    一句话,断送了一条正值青春年华的生命,实在令人惋惜。如果斯大林注意场合和分寸,说一句:"娜佳,请你也来喝一杯吧!"不说可以避免这种悲剧了吗?

    注意说话的场合,朋友之间、同事之间、甚至夫妻之间,都不能忽视说话的分寸。

    3.说话形式的选择要与场合相适应

    一位湘籍著名歌星应邀到长沙做嘉宾,主持一个义演节目,只见她手持话筒,朗声说道:"那次在中央电视台举行青年歌手大奖赛,我给’娘屋里’的参赛选手打了最高分,下次’娘屋里’的伢子到北京参赛,我还要给他们打最高分。"

    这话不无失体之嫌。若是在私下场合对"娘屋里"的人说说私情乃人之常情,而在这义演的严肃场合,说的又是严肃庄重的大奖赛评选打分的问题,如此的偏重于"情感"而疏于"理智"的话语,人们不禁会问:作为评委,其公正何在?这样的话显然与自己主持人的身份不符。

    不论什么时候,在公共场合,说话时都要注意说话的分寸。没有考虑周到的话,最好少说。

    说话注意分寸,要做到慎言、忌口,同时还要注意说话的场合、地点和说话的对象,不要不管三七二十一,乱说一通,同时还要注意说话的内容和形式,做到该说的说,不该说后个字也不说。


    热点推荐
    综合报道
    经济形势
    创业新闻
    创业故事
    联系我们 | 客户案例 | 热门影视 | 音乐试听 | 在线短片 | 游戏在线 | 动漫中心 | 笑话 | 热点关注 | 安全公告 | 系统教学 | 软件下载 | 生活常识 | 创意 | 源码 | 资源 | 美女写真 | 壁纸 | 系统美化

    地址:合肥市临泉路香格里拉花园 电话:0551-4214636 邮箱:pc354@pc354.com QQ:55769640 
    版权所有:合肥恩源信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科杰服务(www.pc354.com) 建议使用IE7.0或以上版本,最少1024分辨率浏览本站,可获得最佳浏览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