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钦海(左三)给村民做调查
2008年重庆第一批大学生村官的录取比例是6∶1,2009年这个数字刷新为16∶1。做一名村官,已经成了大学生的就业热选。在这群富有朝气的年轻人身上,总是能出现许许多多的奇迹。首届“村官”创业大赛正是要将这些奇迹展现在市民眼前,不同的村官,不同的故事,相同的梦想,那就是通过他们的努力,让广大农民发家致富。
人物简介:魏钦海,广东茂名人,现任黔江区中塘乡迎新村党支部副书记。
一连好几天没洗澡,背着干粮走在乡间地头,每到一处就用手中的铅笔把周围的事物画在本子上……回想初任中塘乡迎新村党支部副书记的日子,魏钦海形容自己像连续剧《大秦帝国》里的商鞅,为了考察民情,蓬头垢面徒步走了一个多月,用一张硬纸板记录下全村921户村民实情,制作出了一张“村情图”。
走遍全村手绘村情图
2008年秋天,刚刚迎来人生中第二个本命年的魏钦海考取了我市第一批村官,被分配到黔江区迎新村。为了尽快熟悉情况,初到村里的魏钦海走访了全村的8个组921户。年轻又富朝气的他很快就和乡亲们拉近了距离。
但在村里,他还是遇到了难题——经常在山上迷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先粗略地画了一张村道图。”魏钦海说,这张手绘的简易地图,起初只是为了自己下村方便,后来走多了,他慢慢就知道哪个地方适合种蚕桑,哪个地方适合种烤烟、种蔬菜。于是,他用1个多月的时间,将村里的一草一木都画在本子上,还用数码相机拍摄了近百张图片,一张村道图就渐渐演变成一张实用的村情图。
村情图变成“规划图”
“假如全市的‘村官’心里都有这张村情图,对指导农村科学发展一定很有帮助!我们甚至可以把这个地图放在谷歌上,这样,人们在上网的时候,可以看到农村详细的地图,有利于吸引人们对农村生态旅游的关注。”魏钦海告诉记者,他在图上标注了哪些地方住着特困户,哪些院坝的人际关系较为复杂,对在村里哪个地方打造“农家乐”,哪个地方建设“果菜园”,都进行了初步规划布局,这为乡领导决策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让村民种桑树增加收入
这张村情图还真帮了魏钦海不少忙。去年底,魏钦海根据村情图分析出一个适合种桑树的地方,他就动员村民新栽桑树130亩,全村年平均可增收20多万元。当年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来到迎新村做返乡农民工调查,建议当地政府对返乡农民工进行种菜技术培训,搞大棚蔬菜。魏钦海又用村情图,查看到断溪河边有一大块平地可建蔬菜基地。通过论证,村里在那里建成了200亩“黔江区出口蔬菜(高山娃娃菜)标准化核心示范基地”。去年5月,魏钦海到市里参加村官座谈会。会上,他把村情图展示给市领导看。散会后,这张村情图就被市领导保留下来了。上个月,他又制作了电子版的村民档案,全村人每家每户的情况都详细记录在该档案中。
来源:重庆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