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高新区近200家企业迈进亿元俱乐部
创业新闻 加入时间:2010/3/21 22:38:22 科杰在线 pc354.com
2009年,是成都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之路上,值得铭记的一年。
伴随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步伐,成都用勇气和勤奋实现波澜壮阔的崛起;紧随西部大开发十年的征程,成都用胆识和智慧实现西部地区的奋起突围。
这一年,对成都而言,意义非常:在持续七年的城乡一体化改革之下,成都以沉稳的步履,向世界现代田园城市迈进!
正如一座城市的崛起与奋进,紧随成都统筹城乡发展的深入推进和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历史定位和长远目标,“以产业发展为生命线”的成都高新区,在面对汶川大地震灾害的滞后影响和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之下,实现了全年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2009年,成都高新区实现产业增加值396.5亿元,增长25.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49.02亿元,增长32%;全口径财政收入114.55亿元,增长9.3%;外贸出口26.88亿美元,增长33.98%。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精密机械制造三大主导产业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78.6%;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实现销售收入突破300亿元大关,增长26.9%;出口2.1亿美元,增长27.8%。
数字,是奋力谋发展的缩影,更是合力求突破的见证。而在这些冷静的数字背后,共同见证并合力实现它们的,是区域创新的主角——成都高新区的企业及企业家们。
2010年3月5日,在全国“两会”召开期间,成都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隆重召开2009年企业表彰会,对助推成都高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区内十强企业、纳税大户、工业企业纳税百强、优秀高新技术企业、软件及服务外包十佳企业、优秀外贸出口企业、优秀创业企业、优秀服务型企业、优秀慈善企业、促进就业优秀企业等十类企业,以及148名企业法人代表进行表彰,并在新起点上,开启新征途。
2009
“马太效应”突显
近200家企业挺进产值亿元“俱乐部”
企业是成都高新区的支撑,成都高新区是企业的家园。
2009年,面对汶川大地震灾害的滞后影响和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成都高新区与区内企业一道,同心同德、顽强拼搏,实现了“一同成长,共同发展”。
富士康、阿里巴巴、马士基、中建材液晶玻璃基板……去年,一批重大产业化项目,相继在成都高新区成功落户,京东方等一批企业相继投产、达产,英特尔、莫仕、索尔思等一批企业把海外或沿海生产线转移到成都高新区,内培企业乘势而进、加速成长壮大,成都高新区已有近200家企业产值突破1亿元大关,迈进亿元“俱乐部”,正在向更高的目标发起冲刺。
刚刚过去的一年,“定格”成都高新区的画面,不胜枚举——
延伸“三段式”服务,让企业服务无盲点,成都高新区率中西部之先,开通“962000企业服务呼叫中心”,这个被园区企业称为服务“百事通”的呼叫平台,眼下,已为园区企业解决了上千个疑难诉求。
缓解中小企业融资“贫血症”,成都高新区在国内率先提出和实践科技型中小企业“梯形融资模式”,帮助300多家中小企业实现担保贷款10亿元,150多家企业获得贷款利息和担保费补贴1200多万元,银科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首期5亿元正式投入运营,硅宝科技在创业板成功发行上市,全年规模以上企业新增贷款余额42.87亿元,位列成都市第一,担保贷款余额和在保户数均位列全市第一……
不乏创新的成都高新区,源于不竭创新的坚持与魄力。自1988年筹建以来,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在企业和产业发展的带动下,成都高新区已呈现出“产业越做越强,投资越来越大,企业和人才越聚越多”的“马太效应”,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2008年以来,在全国56个国家级高新区中,成都高新区综合实力稳居第四位,在集成电路、软件及服务外包、光电显示、通信、生物医药、精密机械制造等领域已经形成了显著的聚集效应。截至2009年底,成都高新区共有聚集各类企业13000多家,其中外商投资企业863家,软件类企业超过6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58家。
回望,是为了审视之后的持续前行。
多年实践与创新,成都高新区在提升政府自身的创新能力上,形成了通过政府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服务创新带动、引领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要经验,并最终体现到了跨越式发展的成效上,“服务”已经与科技、人才、政策、成本、市场、自然人文资源等优势一起,成为成都高新区的核心竞争优势之一。
眼下,成都高新区的“服务”,被赋予了更多“专业化”的内涵:从政务服务到企业增值服务,再到创新创业服务,环环相扣的企业服务“高新模式”,正在无形之中彰显其对产业聚集、区域创新的有形之力。
2010
三大产业率先跨越
“高端”谋略直奔“微笑曲线”两端
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清晰姿态浮出水面,成为必须思考并实践的命题。
紧随全球、全国产业要素分化组合,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正在改变东、中、西梯度发展的传统发展模式,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成都高新区紧扣高端产业,瞄准产业高端的“高端”路径,迎来了抢占制高点、争创新优势的新机遇。
2010年,成都 “扩大开放年”。按照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历史定位和长远目标,成都高新区将大力实施追赶型跨越式发展战略,坚持对外开放和自主创新相结合的发展路径,全力以赴推进产业发展和天府新城建设,努力把高新区建设成为最能体现成都核心竞争力、最能代表成都国际化现代化水平、最能彰显成都时代特色的高端产业基地和现代化新城。
是决心,更是行动!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成都高新区正在紧紧抓住当前全球经济格局调整和产业转移的机遇,立足高新区“三大产业六大集群”的产业基础,力争在集成电路、光电显示、软件及服务外包三大产业集群上率先实现跨越,打造千亿元产业集群,产业规模和水平达到西部第一、中国一流,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和辐射力的重要产业基地。
在集成电路产业方面,成都高新今年将全力引进12英寸生产线,同时大力培育和引进高端IC设计企业,推动集成电路产业跃上新台阶。
在光电显示产业方面,全力推进高世代线落地建设,加快引进上下游配套和终端制造项目,不断延伸光电显示产业链,努力打造中国光电显示产业的重要基地。
在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方面,积极跟踪吸引一批国际知名软件及服务外包企业落户,大力培育和推动本土企业发展,全力将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成为成都最具竞争力和代表性的产业之一。
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对支撑产业发展的“天府新城”建设,提出了更高标准和要求。紧扣这一机遇,天府新城建设将以“两提升一加快”为指引,明确天府新城建设世界二级城市中央商务区的长远发展定位,以国际化眼光、现代化标准,努力把天府新城建设成为充满现代气息和个性魅力,城市功能完善、城市形态现代、城市品位一流的城市新中心和中央商务区,使天府新城成为成都高端产业与产业高端的核心聚集区。
来源:成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