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豆腐的上海传奇
创业故事 加入时间:2010/4/5 21:04:20 科杰在线 pc354.com
老话说:世上有三苦,撑船、打铁、磨豆腐。但时过境迁,这句话现在恐怕要改了。
一块钱一块的豆腐,在家庭主妇手里能做道菜,而在上海清美绿色食品公司董事长沈建华手里,做出了年产值7亿元的大生意,托起了8000多人的饭碗!
一年卖豆腐能卖7个亿?没错。
从上海杨浦区国和路上一家小作坊起步,沈建华用12万元创业本钱,在12年里打造出全国最大的豆制食品企业。
从浙江上虞农村来到上海,今年47岁的沈建华找到了大舞台,演绎了民营经济在上海的一个传奇。
前几天,在浦东三灶工业园他的办公室里,沈建华对记者说了一句话——
“有上海,才有我的人生。”
“惊人”的豆腐
这是一家怎样的民营企业?从上海市区出发,开车约1个小时,到了如今位于浦东发展东路201号的清美公司。厂区很大,占地约200亩,这儿,制作豆腐的原料大豆——看不见;碾磨大豆的石磨——看不见;豆腐制作的初级品豆浆——还是看不见!但你闻得到弥漫空气中的淡淡豆香。
这是一家豆腐厂吗?沈建华指了指厂房:“大豆都在四楼的机器大斗里,利用重力自动滚进研磨机。”在清美公司,石磨碾豆早已由机器流水线代劳;豆浆在一根根密封管道里,流向生产线的下一站;在那里,被“点化”成一盒盒包装好的豆腐,一张张散发着热气的百叶,一个个圆头圆脑的素鸡……
“豆腐之法,始于汉淮南王刘安……”这是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的记载。2000多年过去,许多上海人家餐桌上常见的豆腐,出自这样一座现代化工厂。
“我们现在一共有86条生产线,标准化生产能保证质量和卫生,”沈建华笑一笑:“现在上海人每买两块豆腐,其中一块是‘清美’的产品。”截至2009年底,“清美”已经在东北签下43万亩大豆种植基地,在长三角开设了7000多个专柜和专卖店,当年实现销售收入7亿元,贡献税收2000多万元。别小看一块块豆腐干,这是“清美”出口海外的深加工豆制品——“不算多,去年只有1000万美元。”沈建华说。
上海的“清美”
在清美公司办公楼,有一面挂满奖牌的荣誉墙。但在这面墙上部的正中央,留着一个意味深长的空白,这是沈建华3年前特地留下的。
“我把这个地方留给‘中国驰名商标’的牌子,一年不行两年,两年不行三年,一定要创这个品牌!”沈建华笑得很灿烂,因为誓言没有放空炮,今年1月,国家工商总局正式授予了上海清美绿色食品公司这个等待已久的荣誉称号,“牌子正在制作,很快可以挂上去了。”
外人或许很难体会这块牌子的意义和价值——
这是全国豆制品行业的唯一一个中国驰名商标;这是孕育了“大白兔”、“杏花楼”的上海食品工业的一个新品牌——而她出自上海的民营经济。
记者很好奇,在沈建华这个至今还没有上海户口的“豆腐大王”眼里,上海意味着什么。
“一切。”沈建华毫不犹豫地应答。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句话总能不断找到新例子。家里唯一的男孩、少年丧父、家境清贫……沈建华早早就挑起了养家的重担。他撑过船,刷过漆,开过建材批发铺,上海的大街小巷早就跑了个遍。在他眼里,上海的魅力倒并不在于这座城市给了他成功和财富,而在于这里相对规范的商业环境,还有不断涌现的机会。
“1998年,我攒下点钱后想做个生意,上海就是我的市场。”沈建华忆起创办“清美”的经历:“你想想,当时上海有1400万人口,如果每100个人里有1个人买我的豆腐,那不就是一笔大生意?”让他很受鼓舞的是,购买设备、租赁厂房、办理工商执照、申请食品卫生许可,一系列开业手续只花了两个月,“管食品卫生的部门专门派工作人员到我的小厂房检查——在上海做生意久了,觉得这里各方面就是规范,只要你自己努力就有机会。”
就这样,从杨浦区国和路一个100多平方米的小作坊出发,无论风吹雨打、酷暑寒冬,沈建华每天都和5位亲戚朋友一起,各自骑一辆三轮车,把半夜刚刚做好的豆腐送到上海市区的菜场。勤快,“清美”的豆腐连春节里也不断货;诚信,“清美”的豆腐货真价实——这是沈建华简单的生意经。他踏上了一条结果完全超乎最初想象的创业之路。
豆腐和政府
臭气污水,土灶黑烟,肮脏的大桶,混浊的豆浆——这是零贰年一家报纸对无证豆腐作坊的描述。
多年来,中国人爱吃的豆制品,却还延续着两千年来家庭作坊的传统生产方式,对卫生状况、对偷工减料和使用劣质原材料等等的担心,这些年让不少家庭主妇在热气腾腾的豆腐摊前却步。在上海,标准化菜场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也改变了沈建华的人生。
“那时候‘清美’的牌子在一些菜场里已经有点名气,但我们一半的生意是做豆腐批发。上海市推进标准化菜场建设的举措让我们嗅到了大商机。”沈建华说,“清美”的成长发展靠的不是政府补贴和扶持,但上海营造的规范市场环境,让他多年来打造品牌的想法有了付诸实施的机会。
沈建华果断砍掉批发业务,开始菜场直营。100家、200家、300家……“清美”豆腐走进了上海1200家菜场,成了与“爱森”猪肉、“雨润”熟食等等同样知名的菜篮子品牌。
一年后,“清美”直营业务补上了砍掉批发业务留下的窟窿;两年后,超市卖场纷纷给“清美”专柜开绿灯;而今,“清美”的产量已经翻了10倍。这几年,沈建华的三轮车换成了东风小卡,又换成了东风大卡。
“清美”是幸运的,它赶上了中国人均GDP快速增长、居民消费升级的好时机。品牌就是价值,这个道理如今已深入人心。“以前自己磨豆腐的夫妻店,一年起早贪黑只能赚1万元。”沈建华对记者透露,“经营‘清美’的直营连锁,最多可以赚到10倍的利润。”
站在“清美”厂区里一个沙盘前,沈建华指着一片区域说:“第四工厂建成后,‘清美’的员工总数将突破1万人,这个新工厂主要做深加工产品,包括豆制品饮料、休闲豆制品等等。我今年的目标是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
窗外,是一排排等候着的卡车。每天晚上,“清美”物流的司机们拉着新鲜下线的各种豆制品,驶向遍布上海的菜场、超市,驶向苏州、杭州、南京……
一路平安。
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