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酒泉市强力推进创业型城市建设成效显著
大学生创业 加入时间:2010/4/23 14:20:23 科杰在线 pc354.com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就业之源。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是党的十七大为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就业问题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近年来,酒泉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地实施创业带动就业战略,以“政府创造环境、人民创造财富”为指导方针,以创新观念、创优环境、创办实业、创造财富,加快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市化进程,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提高地方综合经济实力的“四创三化两提高”为基本思路,大力推进创业型城市建设,以创业的社会化实现就业的最大化。2008—2009两年期间,酒泉市新发展个体户5202户,个体工商户已发展到了32981户,达到了329个/万人,吸纳从业人员达54353人;私营企业发展到了3869户,达到了39户/万人,雇工人数达32790人。主要做法有:
一是营造优化创业环境。从一定程度上讲,创业环境就是发展环境。环境建设的主体是政府,近几年来,酒泉市相继出台了《关于实施全民创业工程的决定》、《全民创业工程实施办法》等一系列创业促就业的政策措施,通过降低市场主体准入门槛,放宽注册限制、出资形式和经营场所限制,拓展了创业空间。本着“非禁即入”的原则,从工商登记、税收征管、人事劳动、户籍管理、社会保障、激励扶持等方面制定了鼓励创业的有关政策。设立了全民创业专项基金,由市财政每年安排1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创业主体贷款贴息和人才培训及典型奖励。设立了工业发展基金和项目奖励基金,对新上千万元以上工业项目和招商引资人进行重奖。同时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目标,以实施审管分离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启动了新一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各级机关全部实行了“首问责任制”、“服务承诺制”和“限时办结制”,倡导“马上办、盯住干”的工作作风;通过开展“县市比发展、部门比服务”、“千人评议机关”等系列活动及部门“一把手”上电视公开承诺服务事项,接受群众和创业者的监督,同时组织千名干部群众对机关部门的服务效绩进行评议,进一步增强了部门服务意识,提高了机关服务创业的能力和水平,形成了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市场主体到位,运转协调,办事高效的优质服务环境,最大限度地为各类创业主体营造宽松的创业环境。
二是培育壮大创业主体。创业主体是创业活动的具体实施者和创业风险的具体承担者。培育壮大各个领域、各个层次、各种类型的创业主体,是开展全民创业活动的重中之重。近年来,酒泉市大力鼓励和扶持科技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城镇失业人员、失地农民、返乡农民工、退役士兵等各类创业群体自主创业,鼓励和支持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创办或领办企业参与创业;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大力扶持初始创业,发展各类创业组织,帮助创业者“二次创业”,倾力打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和高效、规范的政务环境,加快以创新促进创业,不断提高全民创业主体的自主创新能力,取得了较好效果。全民创业工程实施以来,全市共有700多名外出务工人员,通过外出积累资金、技术、管理经验等回乡创办了企业;有150多名机关干部离岗领办、创办了企业;500多户企业通过二次创业,焕发了生机;涌现出了梁春晖、李永军等一批下岗职工艰苦创业,肃州区铧尖乡农民赵云等一批回乡创业,原酒泉市副市长王生林、市水务局干部王栋等一批干部离职创业的先进典型。其中,由王栋离职领办的企业──甘肃大禹节水有限公司已于2009年10月30日成功上市创业板,这标志着企业已实现了由产品经营向资本经营的扩展,为企业新一轮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
三是着力加强创业培训。创业培训是增强创业者创业能力和提高创业成功率的关键环节。近年来,酒泉市将有创业愿望和培训需求的各类城乡劳动者全部纳入到职业技能培训范围,实现技能培训的全覆盖。为了让创业者更好地掌握创业技巧,选准创业项目,提高创业的成功率,积极依托各级各类培训机构,组织有创业愿望和条件的劳动者参加以创业基本知识为内容的SIYB创业培训项目,重点进行创业意识培训和风险挫折培训,并指导创业者综合自身条件科学合理地选择创业项目。同时着力构建与酒泉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产业发展相衔接的服务型职业教育体系,逐步探索出了一条“以培训促就业,以创业带就业”的新路,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仅2009年,全市共完成城乡劳动力技能培训56728人,其中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16175 人;近三年来,全市累计组织SIYB培训3875人,创业成功率达60%以上。通过创业培训,极大地提高了创业者创业的成功率,使一批城乡劳动者走上了新的就业岗位,逐步实现了以创业引导培训、以培训促进就业的良性互动。
四是强力搭建创业平台。创业平台是推动全民创业向纵深发展的基础。近年来,酒泉市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方式,坚持把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作为创业促就业的主要工作来抓,动员全社会新办项目,深化改革,激发企业创业热情,搭建创业平台,抓好工业园区、商贸集散区、旅游观光区、休闲渡假区、生活服务区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吸引产业聚集的平台,为创业者提供便利的服务设施,以降低创业成本。至2009年底,市、县(市、区)两级共建成20多个工业(创业)园区,入驻企业达800多户,金风科技、华锐科技、东汽集团等22家风电装备制造龙头企业已相继落户酒泉,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增加了就业岗位、扩大了就业容量,对就业具有强劲的带动作用。为进一步加强创业服务,积极帮助企业破解融资难、用地难、人才缺等突出问题,以优质的服务催生和培育更多的市场主体,积极依托酒泉市就业服务局成立了创业促就业服务指导中心,向创业者提供创业咨询、创业培训、融资支持等方面的服务。同时加大了市、县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步伐,全市共建成功能完备的人力资源市场8个,全市60个乡镇、7个街道办事处、65个社区都建立了劳动保障工作平台,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168名,实现了机构、编制、人员、场地、经费和制度“六到位”,形成了覆盖全市的创业促就业工作服务网络。并以市劳动保障网站为平台,建立了创业项目库,积极开发见效快、易操作、市场前景好的项目,为城乡各类创业人员推荐创业项目,减少了创业的盲目性,提高了创业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五是拓宽畅通创业融资渠道。小额担保贷款政策是目前最积极、最有效的推动创业、促进就业的重要政策之一。近两年来,酒泉市将小额贷款担保作为发展地方经济、推动创业促进就业的重要抓手,制定出台了《酒泉市创业促就业小额担保贷款管理办法(暂行)》,将创业扶持政策由偏重城镇向城乡兼顾转变、由侧重下岗失业人员向城乡各类劳动者延伸;将个人贷款额度由原来的最高2万元提高到最高5万元,劳动密集型小企业贷款由原来的最高100万元提高到最高200万元。通过对现行小额贷款担保政策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实现了扶持范围、贷款额度、担保条件的新突破,极大地缓解了创业人员融资难、担保难的问题。2009年,市政府将小额担保贷款列入为民承办的十件实事之一,通过实施“151创业促就业”计划(新增担保基金1000万元,为创业人员发放贷款5000万元,带动就业1万人),为创业企业和创业者提供融资服务。截止2009年底,全市累计注入担保基金3228.6万元,政府存款性资金6000万元,撬动银行小规模大批量贷款近10亿元,累计扶持5465名创业人员和35户劳动密集型小企业成功实现了创业,带动17650人实现了就业,有效发挥了创业促就业的倍增效应。
来源: 甘肃省酒泉市就业服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