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合肥市碧雨花园小区,私家车主时亮在自家车库里边停车边告诉记者,未来两天不出门,出门也不开车,因为合肥市正在召开徽商大会,不给交通“添堵”。在包河区,下岗女工董美玲创办了百帮华光制衣厂,生意红火,人手不够,她告诉记者,再招聘还招和自己一样的下岗工人,她的厂子里现有50多人,大多是下岗再就业的……
这两件事说明:老百姓对市政府的政策不仅理解,而且在尽己所能替政府分忧。
合肥目前正在经历一个历史上少有的发展、建设时期。发展与建设,无论出发点还是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老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因此,让老百姓能尽快享受到建设和发展的成果,政策与措施就必须以人为本,以取得最佳的社会实效。
合肥市的许多做法赢得了广大市民的认同与称赞———
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2006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岗位6.75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全市2801户“零就业家庭”中有3817名家庭成员实现就业再就业。
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2006年,政府财政安排社保方面支出2.75亿元,同比增长43.3%,各项社会保险惠及各类保障对象42万人。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上浮最低工资标准,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失业保险金和农村五保户补助等各类标准,惠及群众近40万人。
加快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目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达到172个,服务城市人口覆盖率达到8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3县所有乡镇,85%的农民参加医保。
加强住房建设和管理。积极推进城市危旧小区改造工作,加快经济适用房建设,落实廉租房制度,加大拆迁安置力度,最大限度地保护群众的合法权益。
加强城乡交通建设。开辟市内快速通道,全市分三批开工新建和改建40条道路,新增绿化面积100.8万平方米,拓宽城市道路86条,改造小街巷71条。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全市公交线路达105条,基本实现了“有路就有公交车”的目标,成为全国首批11个“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示范城市”之一。
这些事做得很细致、很具体,市民们也了解得很清楚,大家都受益,所以有共识,所以呈现出的是共建共享。
采访感言
和谐是实实在在的
文 晶
合肥正在进行的滨湖新城建设,当地老百姓5小时为建设指挥部腾出办公房,3小时将3400平方米用地交付使用,72小时拆完启动区近40万平方米房屋……政府做到的是以最合理的标准安置被征地的农民,以最快的速度建设安置小区,尽最大能力组织失地农民就业。按目前进展,拆迁安置小区在建的28幢楼宇及社区商铺、服务中心,7月底前可完成主体施工,10月底将具备回迁条件。
政府要做的,是百姓希望的;百姓需要的,是政府正在做的。这样的和谐,我们在合肥看到了。

合肥市包和区包公街道,读报员杨泽田(左一)在向社区居民讲解时政新闻后,及时了解大家的反馈意见。该区推出“理论政策下社区”,将讲解的内容与居民的生活感受融会在一起,大家感同身受,坐得住、听得进、信得过,有效地促进了居民对大局、对政策的理解,也进一步促进了社区和谐。

庐阳区三牌楼街道正在举办首届“邻里节”,居民杨会珍(左三)的抻面手艺博得邻居们的喝彩。以往邻里间难免有些磕磕碰碰的矛盾,邻里节这一沟通与交流的平台促进了邻里和谐。
瑶海区和平路街道华源国际城小区,闻培玲(左)收到了当涂路社居委工作人员送来的爱心图书。将自己的图书与他人共享,增进了相互间的了解与交流,“爱心传递”活动颇受居民好评。
包和区芜湖路街道南园社区,邓红运(前)与老伴感受到“黄丝带工程”带来的便利。该社区的“空巢老人”都有一条社居委发放的黄丝带,需要求助时只需将黄丝带悬挂或放在窗外,即可得到帮助。
瑶海区三里街街道,小学生汪宇(中)每天中午都到“快乐儿童俱乐部”度过课外时光。该俱乐部以社区儿童为服务对象,设有小饭桌、图书室,由社居委人员协调管理。目前三里街街道加入俱乐部的儿童已有近2000名。
庐阳区逍遥津街道义仓社区,老年人的文艺活动有声有色。该社区现有5个文体活动团队,自编自演各种节目。社区居民纷纷加入,不但能开阔心胸,锻炼身体,彼此间的关系也越来越融洽。
庐阳区亳州路世纪家园,亳州路派出所警长牛忠永在填写社区治安通报。派出所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建立立体治安防控体系,确保了辖区社会治安的稳定,辖区有6个住宅小区成为2006年度“零发案小区”。
左图 蜀山区三里庵街道杏林社区,农民工小陈(左)闲时常到“民工之家”来看书。将农民工纳入社区管理,是该社居委工作的一大特色。
右图 蜀山区西园街道竹荫里社区,社居委主任汪琼与绘画班的小朋友们在一起。汪琼在社居委主任的岗位上一干就是16年,受到大家尊重。

左图 包和区滨湖新区的远景规划让人们充满憧憬。滨湖新区启动区首批项目去年11月开工建设。

右图 蜀山区香樟雅园小学,每周一节的爱花护鸟课气氛热烈。学校以鸟类为载体开展环境教育,让孩子们从小树立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理念。
一人一句说和谐

香樟雅园小学学生:我们每个班都是以鸟的名字命名的,希望大家都能爱护大自然,和谐相处。

董美玲(某民营制衣厂负责人):“我是在政府的帮扶下创业的,我要为再就业工程尽力。”

张璇玉(退休职工):“这里天蓝树绿环境美,我们都有责任保护好!”

何传能(南园社区社居委主任):“看到家庭和睦,邻里和谐,我们社区工作者最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