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综合报道
  • 经济形势
  • 劳动就业
  • 政策法规
  • 热点推荐
  • 创业新闻
  • 创业指导
  • 创业课堂
  • 创业故事
  • 大学生创业
  • 蹬三轮车卖汤圆的亿万富豪

    创业故事  加入时间:2010/2/24 21:25:38  科杰在线 pc354.com

      美国有个传奇的创业者,他5岁丧父,14岁辍学开始流浪,66岁时拿着几百美元的社会福利金,开着一辆破汽车,向餐厅出售他研制的一种炸鸡配方,88岁时才获得成功。这个人就是肯德基的创始人山德士上校。

      中国也有个传奇的创业者,他50岁时,辞去省会市级医院副院长的职务,蹬着三轮车卖起了自己研制的速冻汤圆,如今,63岁的他已经成为世界公认的中国速冻食品的创始人,企业年销售额近20亿元。这个人,就是郑州三全食品公司掌门人———陈泽民。 

      少年磨炼积聚人生财富 

      “一个人在幼年、青年时代受到的磨炼,是他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陈泽民说,“小时候勤工俭学和青年时的艰苦劳动,造就了我不怕吃苦的性格,并且让我深深地认识到:只有通过劳动,才能创造财富。” 

      陈泽民3岁起就跟随身为炮兵专家的父亲过着随军生活,辗转各地。从小开始,陈泽民就利用课余时间勤工俭学。10岁时,和同学们一起到电影院、戏院里,捡烟头、废品卖钱,支援“抗美援朝”。 

      上初中时,学校提倡勤工俭学,陈泽民学会了理发。周末,他就背着书包带上理发工具,到农村给农民理发。他还和同学们一起出去打小工,泥瓦工、装卸工他都做过。到处找活干,培养了他联系业务的能力,通过劳动,他更学到了技能。

      创新兴趣决定成功命运 

      陈泽民从小就是个无线电爱好者。从矿石收音机到真空管收音机,再到后来的半导体收音机和电视机、录音机、录像机,他都能组装和维修。 

      高中时,他利用理发推子的使用原理,帮农民制作了一台收割机模型。 

      1965年,陈泽民从医学院毕业,主动要求到四川工作。在工作中也搞了不少发明创造,还被评选为“科技标兵”。 

      1979年,陈泽民调回郑州市第五人民医院工作。当时单位里有一台价值几十万元但是被水淹后报废的大型X光机,陈泽民硬是利用几个星期的业余时间把它拆开修理好了。他甚至还仿照在北京展览会上看到的一台日本产的洗衣机,制造了当时郑州第一台土造洗衣机。

      1984年,陈泽民被调到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当副院长。但他在业余时间还是总想干点什么。 

      1989年,陈泽民和爱人借了1.5万元办起了“三全冷饮部”,专门经营软质冰淇淋。第二年,冷饮部用陈泽民自制的设备制作、批发郑州当时惟一的夹心冰淇淋,生意非常火爆。可是每年10月之后,冷饮业进入淡季,冷饮部几十个工人就不知道干什么好。 

      在四川的十几年里,陈泽民和爱人向当地人学会了做汤圆、米花糖等特色食品。回郑州以后,逢年过节,陈泽民夫妻都要做许多汤圆送给亲戚、朋友尝鲜。品尝过的人,无不交口称赞。

      这时候,陈泽民想起来有一年冬天到哈尔滨出差,见当地人包饺子一次包很多,吃不完就放到户外冻着,于是他突发奇想:饺子能冻,汤圆也应该能冻,自己家做的汤圆冷冻起来拿到市场上卖,肯定会受欢迎。而且冷冻可以解决长时间保鲜的难题。 

      3个月后,从原料配方到制作工艺程序,从单个粒重到包装排列,从包装材料到包装设计,从营养、卫生到生产、搬运等等,陈泽民拿出了整体的设计,做出了中国第一颗速冻汤圆,并先后申请了速冻汤圆生产发明专利和外形包装专利。 

      1990年下半年,电视剧《凌汤圆》在中央电视台热播,陈泽民立即给刚刚研制出来的速冻汤圆起名为“凌汤圆”,并在第一时间注册申请了“凌”、“三全凌”、“三全”商标。 

      如今,小小的汤圆已经为陈泽民带来了数以亿计的财富,更为中国开创了上百亿元的速冻食品市场。

      跋山涉水闯出一片天地 

      发明出市场上独一无二的产品,成功的大门向陈泽民敞开了。但是,如何让商家和客户接受? 

      下了班,年近五十的陈泽民蹬着三轮车开始推销产品。他拉着燃气灶和锅碗瓢盆,到市内的副食品商店,现场煮给人家品尝。 

      1990年12月底,陈泽民把速冻汤圆拉到了郑州市很有名气的一家副食品商场。商场负责人在尝了“三全凌汤圆”后,半信半疑地答应先进两箱试试。他又拜访了郑州市的几大商场,也争取到了“送两箱试试”的待遇。然而,第二天,经理们就希望陈泽民长期大量供货。 

      那年春节前,陈泽民去北京开会,他带着速冻汤圆模型到了西单菜市场。经过耐心讲解,商场负责人同意进两吨来试销。结果会还没开完,商场经理就打来电话,让他以最快速度再送来5吨。 

      此后,陈泽民先后在西安、太原、沈阳、济南、上海等中心城市建立了销售渠道。 

      经过一年多的市场开拓,陈泽民认识到速冻食品将成长为一个庞大的产业,便于1992年5月辞职下海专心卖汤圆,并开始组建“N三全厂”。 

      当时,一套进口的速冻机需要1000多万元,国产的也得100多万元,陈泽民就自己买材料,自己设计制造,硬是建起了当时国内第一条速冻汤圆生产线,正式走上工业化生产的轨道。 

      1992年下半年,陈泽民把生产管理交给家人,一个人开着一辆4000元买来的二手旧面包车,拉着冰箱、锅碗瓢盆、燃气灶,到全国各地现煮现尝地跑推销。 

      在陈泽民看来,这是一段非常艰辛的经历。可就是用这种最笨的方法,“三全凌汤圆”在全国各地的市场迅速打开。1993年起,三全的日产量达到了30吨。

      苦练内功,永保行业领先 

      由于市场形势良好,1995年前后,全国出现了大量仿制“三全凌汤圆”的企业。这时候,陈泽民审时度势,决定放弃对同行侵害自己专利的追究。 

      他说:“速冻食品是个技术门坎很低的行业,专利官司打不胜打,耗费精力得不偿失。中国的速冻食品业正处于起步阶段,仅靠一个三全是无法满足巨大的社会需求。海外的速冻食品工业比我们先世界创业实验室(elab.icxo.com)进得多,你挡住了身边的同胞,也挡不住别人登陆上岸,与其让海外企业长驱直入,倒不如本土同胞齐心协力,把市场迅速做大,在较短的时间里形成有一定抵抗力的民族速冻产业。而我要做的,就是苦练内功,永远保持领先的位置。” 

      也就是从1995年起,三全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并且越来越快。1995年,三全被国家工商局评为“全国500家最大私营企业”之一;1997年,国家六部委将“三全食品”列入中国最具竞争力的民族品牌;2004年,企业销售额为14亿元,列中国私营企业纳税百强第61位;今年,企业销售额预计将达到20亿元,稳居中国速冻食品企业龙头位置。 

      回顾创业之路,陈泽民认为,一个人创业的目标可以很远大,但都要从小处一点一点做起。“温州人为什么那么厉害,就因为不论是纽扣、拉链、打火机,还是皮鞋、马桶、厕纸,人家都能把它发展成一个大的产业。就连在街头擦皮鞋,温州人都能把它搞成一个个连锁店,创出一个大的事业。”

      从厨师到老总:他靠的是汤圆

      姓名:张永利

      职务:武汉五芳斋食品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

      生辰:1953年

      籍贯:汉阳

      偶像:原武商董事长毛冬声

      爱好:游泳、乒乓球

      每年元宵前夕,青山退休工人郭老汉都要坐近两小时公交车,再排上两小时长队,买两斤五芳斋汤圆,一家人团团圆圆吃上一顿,这元宵节才算过得圆满。

      “五芳斋的汤圆”,与“四季美的汤包、老通城的豆皮、蔡林记的热干面”一起,名列武汉四大小吃。一说起这些响当当的名字,很多人不禁口舌生津。对这些老字号小吃,不少武汉人有着不可割舍的情感。

      每到元宵,像郭老汉这样的忠实顾客不计其数,五芳斋“掌门人”张永利总要下令:停止超市供货,全力保证中山大道上的门店售卖,而且每人限购两斤。讲到这,他还满怀歉意:“实在没办法,都是大老远来的,不带点回去,怎么过意得去?”

      要让更多人能品尝到五芳斋的美食,必须走现代工业化道路。这一点,张永利心如明镜。但现实是,公司牌子大,个头却小。他如今天天在考虑,要稳步扩大规模,同时不能让企业背上沉重的债务包袱,这如同杂技演员走钢丝,太需要平衡的技巧。

      “五芳斋”创始于1946年,2001年老五芳斋酒楼经历改制,时任副总经理、有31年工龄的张永利被推上“五芳斋食品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的位子。张永利占有股份约8%%,是持有股份最多的个人。“改制后,老字号五芳斋进入了新的创业期”。

      红案出身 个性很“抠”

      红案厨师出身的张永利自认当老总并不“潇洒”,身为董事长,办公室都是与他人共用。到广州出趟差,实在要坐飞机,早上8点的飞机去,第二天晚上8点的飞机回,省一天酒店钱。

      说他人很“抠”,他不生气。他自有得意之处:在收入水平较低的餐饮业,他能保证员工最低工资约1300元。

      “他一生就是吃得苦。”老职工曹女士告诉记者。1970年,17岁的张永利就进入当时公私合营的五芳斋酒楼当厨师。

      “当时很单纯,一心只想着集体”。没烧过心的煤渣,张永利会利用周末重新做成煤球;逢上雨天,大半夜从家里赶来盖雨布。什么脏活、累活都抢着干的他,很受酒楼创办人倪锦财的赏识。1983年,张永利走上酒楼管理岗位。

      作坊生产、店铺经营,汤圆始终是一碗碗的卖,节令、季节性又强,但若用现代生产工艺,做成袋装半成品,汤圆岂不可以一吨吨的卖?

      老的生产方式必须革新。拿定主意,张永利等人想尽了办法,店里积累太少,没钱买生产线,便托人找关系、牵线搭桥,终于从市肉联厂借到了一条生产线。

      1994年,五芳斋真空包装的糯米吊浆粉和汤圆心上市,批零兼售,不仅美观、质量好,且携带方便,保质期达18个月。袋装五芳斋汤圆由此声名远播。

      “2000年后,老酒楼生意一落千丈”

      年轻一代的武汉人只知道五芳斋就是一楼卖小吃,不知道五芳斋还有二、三、四楼三层物业,宽敞得很。地处中山大道黄金地段,这么好的物业却空置多年。

      有小吃做支撑,五芳斋的日子过得并不差,但企业始终做不大,这一直是张永利的心病。

      其实,上世纪80年代起到上世纪末,五芳斋酒楼也曾红极一时,进五芳斋办婚宴,是件很有面子的事情。遇上节庆摆不下,宁愿在一楼小吃区办婚宴的新人不在少数。

      张永利介绍,2000年后,武汉民营餐饮业兴起,老城区的老酒楼都遇上发展瓶颈。中山大道上难停车,酒楼地盘小,而市民办婚宴讲究豪华,讲排场、要氛围,武汉各老酒楼生意都是一落千丈。

      成功改制 面貌一新

      2001年10月,一群新来的漂亮服务员,让人们感觉五芳斋变靓了。从前,买碗汤圆,先买票,自己再去窗口取,如同进单位食堂,自己为自己服务。而一夜之间,五芳斋店面宽敞了,服务也更贴心周到。

      变化的背后,是五芳斋酒楼的成功改制。企业股份化,职工转变身份变成股东。张永利常跟大家“演讲”:以前大家是国营企业职工,如今则是自己家的生意,千方百计要让顾客满意。

      员工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改制后的五芳斋激发出新的活力。一楼小吃的营业收入大幅提升,日进万元以上。速冻产品也丰富起来,汤圆品种增加到18种,粽子、糕团、八宝饭等一年四季旺销,年创税百余万元。

      主动出击 保护品牌

      事实上,全国至少有8个五芳斋,各有各的活路,且五芳斋这个品牌也并非最早由武汉人创立,外地的五芳斋甚至比武汉做得更大。但在品牌保护上,武汉五芳斋把握了主动。

      2003年底,浙江五芳斋欲与武汉五芳斋联手,但合作计划最终流产。有人质疑张永利担心掉了个人的“乌纱”,但张永利告诉记者,对方最看重的其实只是品牌。

      “当初抢到品牌,还要感谢《长江日报》一篇报道”。张永利回忆,1993年,《长江日报》头版头条一篇报道呼吁武汉企业保护品牌。当天,张永利就开始着手注册商标。

      很快,“五芳斋”的服务商标成功注册,但商品商标已被浙江五芳斋抢得。张永利另想办法,以拼音“WFZ”、一个圆和两个调羹的形状合成了一个图形,成功注册了新的商品商标。

      服务商标的成功注册,使得其他各“五芳斋”想要另开分店、树招牌变成一种侵权行为。

      “不能简单地卖掉品牌,我们对它珍视无比,就像自己的眼睛一样,一定不能让它蒙尘。”张永利说,正是出于对品牌的爱惜,他一直没有轻易发展连锁,担心管理、品质失控砸了牌子。

      自筹资金 建厂发展

      2005年,随着超市业兴盛,五芳斋的产品铺进了260余家超市,产品旺销,但产能严重受限。

      业内人士都知道,小吃做大有两条路:一是工业化,二是开连锁店。对连锁店,张永利很明白,没有品质、服务标准统一的控制能力,连锁是死路一条,蔡林记的扩张失败就是“前车之鉴”;自己未来要连锁,也得由公司自营,稳妥推进。

      但要扩大生产,资金又短缺,拒绝了外地递过来的“橄榄枝”,五芳斋该何去何从?张永利困惑了。他召开全体股东大会,决定由股东再投资,扩股40%%,加上公司一部分积累,购买全新生产线。

      “快过年了要花钱,现在还拿钱投资,失败了怎么办?”不少员工犯嘀咕。

      张永利说,每天门前都是长队,五芳斋食品供不应求的现状大家有目共睹,投资建厂扩产,才有永续发展,一人投入几万,每年分红,用不了几年就能回本。

      最终,张永利的提议得到股东一致通过,很快自筹资金近百万元,并用了不到三个月时间,抢在2006年春节前,在江岸堤角建起一座新工厂。有了化验室、更衣室、消毒间,现代化的生产流水线让五芳斋彻底告别作坊式生产,踏上工业化发展快车道。

      2006年春节,五芳斋比上年同期多卖两成货,增加收入近80万元。

      机器生产 保持原味

      机器做的汤圆,如何能与手搓的汤圆口味一样?不时有老顾客在店里拦住张永利质疑。

      张永利专门将这些顾客请到办公室,奉上清茶,详细解释:机器生产并不是不好,关键是掌握好量,更能保证口味稳定。当然,少数品种不适应机械生产,五芳斋保持手工制作,并在包装上注明。

      河南、浙江、台湾都有机械生产的汤圆大品牌,凭什么能让武汉人独爱五芳斋?除老字号品牌,张永利自称有三大绝招:保持传统配方、严把原材料进货关、关键传统工艺不能少。

      如同可口可乐的配方,五芳斋的配方也是“一级机密”,张永利说,这个配方每年都随季节、气候变化稍做调整。

      在武汉做汤圆,五芳斋却向全国采购原料。白糖不到批发市场买,而是每年由专人到广西买新蔗糖,因为新糖有一种特别的香味。桔饼要买湖南的,桂花要买咸宁的,芝麻要买罗田的。最不厌其烦的是买猪板油,采购员亲自去肉联厂,在生产线上把热猪的猪油撕掉一层薄皮,以免入馅后嚼不烂。

      如今,搅拌机、和面机什么都有,但五芳斋炒馅仍由柴火大灶人工手炒,“即使效率低,也得这么干,不然炒不出地道香味。”张永利说。

      原武商集团董事长毛冬声是张永利最佩服的人,“他将一个小小的武汉商场做到如今位居全国前列的商业集团,很不简世界创业实验室(elab.icxo.com)单。”张永利说,“我与他相比差很远,但传承百年老店一直是我的梦想。”

      如今,张永利又与武汉生物工程学院专家合作,将传统五芳斋糕团做成袋装产品,进一步丰富工业化产品线。但此举至少要投入约50万元,他正寻求中小企业融资优惠政策。

      此外,张永利已在美国注册了“五芳斋”商标。他说:“产品批量出口的任务,可能这辈子我都完不成,但我会拼尽全力保护好品牌、经营好品牌,公司未来不愁发展。”

      资料链接:

      清咸丰年间,苏州沈氏创立五芳斋面饭馆,以经营传统苏式小吃点心驰名。150多年来,或是由“五芳斋”传人走出苏州扩大发展,或是外地有人慕其盛名,北京、上海、嘉兴等地出现很多以“五芳斋”为店名的饮食店。

      1946年5月,江苏南通人倪锦财在汉口中山大道1303号创办武汉五芳斋,其汤圆、粽子、糕团等传统风味小吃,为世人称道。

      1956年,武汉五芳斋公私合营。

      1978年,建成目前的六层大楼,一楼经营面点和特色小吃,二楼、三楼经营中餐、酒宴,形成初具规模的中型餐饮企业。

      2001年,完成改制,员工持股,组建“武汉五芳斋食品贸易有限公司”。 

    来源:碧海银沙综合 


    热点推荐
    综合报道
    经济形势
    创业新闻
    创业故事
    联系我们 | 客户案例 | 热门影视 | 音乐试听 | 在线短片 | 游戏在线 | 动漫中心 | 笑话 | 热点关注 | 安全公告 | 系统教学 | 软件下载 | 生活常识 | 创意 | 源码 | 资源 | 美女写真 | 壁纸 | 系统美化

    地址:合肥市临泉路香格里拉花园 电话:0551-4214636 邮箱:pc354@pc354.com QQ:55769640 
    版权所有:合肥恩源信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科杰服务(www.pc354.com) 建议使用IE7.0或以上版本,最少1024分辨率浏览本站,可获得最佳浏览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