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记者 张 洁
嘉宾:全国政协委员、沙坪坝区副区长刘江龙
主持人:刘委员,你好!欢迎光临重庆日报全国两会新闻会客厅。
刘江龙:主持人好。
高校毕业生面临结构性就业难
主持人:目前劳动力供需情况总体趋势如何?
刘江龙:整体来看,劳动力总量仍然严重供过于求。以2006年为例,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413万人,比上年增加75万人。劳动力供给增量达到峰值,特别是新增劳动力人数激增,高校毕业生依然面临结构性就业难题。
主持人: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怎么样?
刘江龙:一般而言,就业困难者主要集中在大专学校,重点院校和一般本科学校的普通专业。多数新增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层次趋于下降,薪酬和福利较低。据我市某地的调查,大中专毕业生的失业比例已经占到该地区失业人数总量的约27%。大中专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农转非人员三大块,几乎各占1/3。
高校过快扩招加剧就业难题
主持人:影响就业的原因在哪?
刘江龙:经济转型、结构调整以及劳动力过剩等是造成“就业难”问题的主要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说,大批失业人口的出现,是为提高经济效率和效益而付出的代价,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成本。而目前的大中专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现象,除了与上述大的历史背景有密切关系外,主要与前几年高校急速扩大招生规模有密切的关系。
主持人:为什么这么说?
刘江龙:不可否认,高校的扩招提高了民族的综合素质,促使高校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国家的大学毛入学率大大提高。但同时,它是推迟了的另一种形式的隐性失业,并未从根本上摆脱就业总量严重不足的难题。目前,许多家庭将上学读书作为一种投资行为,上学读书被赋予了经济内涵,有投入当然就应该有产出,这就导致社会和家庭对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形成结构性就业难题。还有一个“症结”就是,高校扩招的步伐过快,其课程设置、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建设等都相对滞后,结果培养了一大批与市场需求不接轨,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的不合格人才,形成“先天”严重不足的就业难题。
为高校毕业生科技创业提供支持
主持人:解决失业问题,目前有哪些可行的途径?
刘江龙:我认为,首先是要找准解决就业的突破口,例如创办中小科技企业以及科技服务企业。
主持人:为何选择这样的突破口?
刘江龙:因为中小科技企业以及科技服务企业特别适合大中专毕业生。其优势在于,企业规模小、组织结构简单、管理成本低、对市场的应变和适应能力强,而且投资少、见效快,可用较少的资金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国家对此应当大力鼓励,以破解结构性就业难题。同时,应贯彻落实好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志愿服务西部的各项政策,完善配套措施,促进大中专毕业生多层面就业。
主持人:你认为国家具体应怎样扶持大学生创业?
刘江龙:主要应有来自政策的扶持,应当包括:免费培训、信用贷款、免征各种税费等,应做到送培训、送技术、送管理、送资金、送服务。同时,建立起就业监测和预警制度,由劳动就业部门定期公布失业率和就业信息,及时发布全国与地方各类劳动力市场信息。建立宏观调控政策的就业评估机制,将就业增长率和失业率指标,作为考核政府工作的重要约束性指标。
主持人:高校方面应作什么样的改进?
刘江龙:学校自身改革也亟待加强。特别是要转变办学指导思想,以社会需求为检验办学质量的标准。一方面,要培养学生正确的择业观;另一方面,要加大实验和实习设备投入,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来源: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