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热点关注 >> 浏览文章

新京报:疫苗恐慌不是因为我们都是文盲

时间:2016-03-23 | 栏目:热点关注 | 来源:不详 | 编辑:蝌索窝pc354.com | 点击:639 【点击复制链接】

  对疫苗行业的不信任是全民性的,不仅弥漫在”不懂科学“的普通人中,也遍布在有责任感的行业专家之中。

  这几年,我的朋友圈似乎患上了中国式的恐慌症。恐慌奶粉、空气、地沟油。

  今天上午,我又一次见证了朋友圈里的疫苗恐慌:母亲们表示不能再接种疫苗了,年轻人在感叹自己能活到现在不容易。

  问题疫苗的更多信息已经被公开,舆论也渐渐平复,为什么今天突然刷屏成了全民恐慌事件?

  原来是财新 将2013年的一篇图片报道(是的,我不认为那是深度报道)又翻了出来刷屏。这则题为《疫苗之殇》的报道,讲述了一组因注射疫苗产生不良反应而横遭噩运的家庭故事。

  最多时,我的微信中几乎所有人都在转发这则“疫苗之殇”,而这是很恐怖的现象,我第一次意识到,这组旧闻所点燃的火,竟然已在中国大地深埋了如此之广,如此之久。

  真正该问的是,今天突然爆发的疫苗恐慌,究竟是谁播下的种子?

  以这批涉及24个省市的问题疫苗为例,若非有媒体报道,该事件可能又不了了之,这批问题疫苗的存在也就成了秘密。

  而既然有了媒体报道,相关部门对疫苗的流向、种类等问题的信息公开也不让人满意。

  直到今天,这些问题疫苗流向了哪里?如今去向如何?哪些已经被使用,哪些已经被回收,还有哪些仍然在逃?问题疫苗会带来哪些危害,怎么解决?

  这些关键问题,依然没有答案。在网络搜索发现,关于这批问题疫苗,各地相关部门最多的表态是,”XX市确认问题疫苗并未流入“。那请问已经确认流入的城市,你们的问题疫苗都去了哪里?如果说核查需要时间,那起码是否应该站出来通报一下进展?

  而这些问题疫苗,究竟可能会造成哪些风险?至今,只有零星的表态解释,说问题疫苗的最大问题是失效,那是否还有其他风险?对于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应该怎么检查和应对,这些也需要相关部门组织专家出面来进行解释。

  恐慌在蔓延,问题却没人回答。

  再向前追溯,从王克勤早年的山西疫苗系列调查开始,很多关于疫苗问题的报道都被迫烂尾,这些涉及公共安全底线的舆论监督报道,长期以来却被视为”找茬“,甚至可能是出于其他目的而被消失。

  以财新这组报道为例,当年报道或许有瑕疵,但这些因注射疫苗而发生不良反应的儿童,其保障如何?从现在的报道来看,似乎也没有个明确的说法。

  如此一来,还怎么可能期待在问题来临后,公众能从容不迫有理有据?恐慌,是他们的唯一选择。

  2010年,中国疾控中心主任王宇曾在两会上表示:“部分国产疫苗质量不达标,监管部门缺少对这些疫苗大规模上市后的系统评价。有些疫苗质量在大规模人群使用中完全达不到质量标准,与进口疫苗相比,质量档次差很多。”

  可见,对疫苗行业的不信任,是全民性的,不仅弥漫在”不懂科学“的普通人中,也遍布在有责任感的行业专家之中。

  这个不信任的火种,是体制和信息双重封闭的产物。只待一个时机,就会喷涌而出。火种一旦散开,点燃它的是问题疫苗,还是一篇报道,都已经没那么重要了。

  消除社会的恐慌,不能靠逃避与含糊其辞。公开和透明就是让公众免于恐慌的“疫苗”,政府部门和专业要站出来说话,对专业的问题进行解答,对悬而未决的问题,给出善后解决方案。疫苗恐慌不只是疫苗出了问题,也是因为对待疫苗的政策出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