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热点关注 >> 浏览文章

请对号入座:过去11年中国平均工资涨了近3倍

时间:2017-01-18 | 栏目:热点关注 | 来源:不详 | 编辑:蝌索窝pc354.com | 点击:769 【点击复制链接】

  1月1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联合腾讯理财通、腾讯研究院金融研究中心发布了中国首份《国人工资报告》。报告指出,2004年至2015年间,全国工资水平上涨了约2.95倍,其中,北京和上海在2015年分别达到了11.1万元和10.9万元,居全国前两位。
 
  进入2016年,随着经济增长放缓,国内面临着较大的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性调整压力,企业经营业绩明显下滑,工资增长速度总体出现小幅下降。
 
  这份报告把国人工资现状总结为三方面特征: 一是工资水平整体仍处于上涨态势,且幅度企稳回升。二是不同维度的工资差距依然较大,比如,东部地区工资水平最高,在各地区内部,北京、上海、西藏的工资水平大幅超过其他省市自治区;具备现代企业治理结构的外商投资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及具备垄断地位的国有企业平均工资最高,且大幅超过全国工资水平,而传统企业组织形式反之;垄断行业、技术密集型行业、资本密集型行业和新兴行业拥有较高的工资水平,劳动密集型行业、竞争性行业的工资收入相对较低。三是中层及以上管理人员的平均工资最高,专业技术人员次之,尤其是在东部地区,性别方面,“相同岗位收入差距大”的现象略有改善,但形势依然严峻。
 
  对于当前中国居民整体工资情况,主持编写该报告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殷剑峰表示,事实上,中国的工资增速在全球是位于前列的,根据我们的测算,扣除掉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后,发达国家工资增长水平实际上非常低。发达国家在经济危机之后,工资增长水平只有0.2到0.3个百分点,从G20国家的工资水平来看,新兴经济体尽管在经济危机之后工资增幅在下降,但是增速依然很高,大概是在6%左右,这差不多也是中国的水平。
 
  殷剑峰同时指出,尽管以中国代表的为新兴经济体工资增速非常快,但是从工资水平上来看,与发达经济依然有很大差距。“中国工资增速很高,但是如果与GDP相比的话,2004年以来,除了2009年和2015年这两年因GDP明显下滑之外,我们国家工资增速一直慢于GDP增速。也就是说虽然GDP增长,但老百姓口袋里的钱却没有同样的增长。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也是与其他国家不一样的地方。”他说。
 
  “工资增速慢于GDP增速,而工资是老百姓的主要收入来源,通过进一步分析对比可以看出,近几年,在我们国家国民可持续收入当中,老百姓的收入占比在持续下降。我们统计发现,劳动者报酬占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从2002年以来一直到现在,这个比重下降了大概5个百分点,劳动者报酬构成了居民生活中的主要收入来源, 居民部门收入在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下降了7到8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居民部门财产收入占比也在不断下降。” 殷剑峰解释,换个角度看,这也说明,经济增长的蛋糕越来越多的被其他部门切走了。
 
  另据其分析,从消费支出端看,由于居民部门收入占比下降,居民部门消费支出占比也在下降。“在1980年代,居民部门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是50%,1990年代下降到45%,现在大概只有37%到38%的水平,所以说我们国家与其他国家不一样,比如说美国,美国GDP中70%是居民部门的消费,为什么这个比例这么高,是因为其居民部门收入占到美国国民可支配收入的60%到70%。消费占比多是因为收入占比多。危机之后到目前,美国中低收入家庭工资收入反弹非常迅速。”
 
  居民部门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连年下滑,居民为什么不消费或是说不敢消费?面对这个问题,殷剑峰坦言,这就涉及到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的问题。“根据我们的统计,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环节,从2000年以来,政府部门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占比是15%,即通过生产部门的税费获得收入,企业部门占比是20%,甚至更高一点。进入再分配环节,非金融企业政府部门再分配之后的收入占比,我们可以看到,在2000年之前,再分配之后,政府部门的收入占比比企业高,但从2000年一直到2008年,政府部门经过再分配之后收入比企业低,所以那个时候企业觉得日子好过,但是2009年之后 政府部门经过再分配之后,他的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达到20%,超过了企业。也就是说,经过国民收入的这样一种再分配,企业部门收入和居民部门收入占比都不同幅度的下降了。”他说,“前段时间大家热议的死亡税问题,因为我不是财税方面的专家,对这个问题我不敢说,但是从收入分配结构来看,很显然,政府拿的收入越来越多。”
 
  “下一步,改善宏观经济环境的同时,提高工资性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应是中国工资制度改革的重点。”报告称。
 
  关于未来国内居民工资的发展趋势,报告撰写组认为,一是,国人工资总体上仍将处于上涨趋势,但幅度不会如往年那样大,而是更为稳健,二是工资差距仍将长期存在,尤其是基于技能、学历等的合理工资差距,并将继续发挥激励作用,而不合理的工资差距将会在一系列政策约束下逐渐缩小,三是同工同酬将会以立法的形式得到保障,工资性别歧视及不平等现象虽然会继续存在,但将会逐渐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