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岁女孩杨嘉敏在宁波三中读高一,平时住在樱花小区的爷爷家。
1月30日下午5点半,杨嘉敏放学坐公交车回家。下车时,一张银行卡进入了她的视线。
捡起一看,是一张工商银行的市民卡。在卡背面的持卡人签名处,有铅笔写下的6位数字。
想到失主丢了卡,肯定会回来寻找,杨嘉敏便在公交站台等候。天色渐黑,迟迟不见失主,杨嘉敏就去附近的ATM机查询了下,想看看有没有失主的名字。
一看,里面有8700多元钱。小姑娘从没见过这么大的数额,马上跑回家把经过告诉了爷爷。
当时已是晚上6点多,想到第二天孙女要期末考试,杨大爷安慰她别急,“你好好考试,我明天去派出所把卡交给警察。”
1月31日,杨大爷将卡送到了东胜派出所。
听老人说完事情经过后,派出所刘教导点点头,“这是小事,通过银行卡号很容易找到失主的。”
可没想到,接下来发生的事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民警先和工商银行取得了联系,工作人员查到,银行卡登记的是女子岳某,30岁,山东人。根据登记的手机号码,工作人员联系上岳某,告诉她银行卡被人捡到送到东胜路派出所了,让她前去领取。
“我没丢过卡,你是骗子吧!”电话那头的岳某不等工作人员解释,就挂了电话。民警也懵了,再给岳某打电话时,手机关机。
2月1日,民警多方查询,查到了岳某的居住地址,亲自上门还卡,谁知却吃了闭门羹。岳某坚持自己根本没有这样一张银行卡,民警是骗子。
送上门都不要,民警也没辙了。2月3日,对方还不来领卡,民警再一次联系了岳某。结果还是一样,岳某矢口否认。
信息登记的明明就是她,为何不承认?难道这卡不是她的?还是个人信息被人冒用了?
就在民警疑惑时,哭笑不得的一幕发生了。几个小时后,岳某来到了派出所,称银行卡是自己的。她解释说,这张银行卡一直没放在她这里,被朋友拿走了,所以她一直不清楚卡的状况,都忘了有这回事。
岳某流利地说出了卡背面的六位密码,民警将卡交还给了她。